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锦绣三国>第二十章 人才济济

谋臣文官方面以贾诩为主,这没有任何异议。~蓝~~.

贾诩在长安便被拜为左冯翊、光禄大夫、宣义将军,主要掌管西凉军人事考察大权。后来辞了左冯翊的官职,上交了宣义将军的印绶,只保留了光禄大夫的虚衔。

张绣举兵,计谋多出贾诩。策反刘辟龚都、杨奉韩暹、雷薄陈兰虽然都是张绣提名的,但具体操作都出自贾诩手笔。八封不同的劝降信,贾诩在其中把握人心忌讳难言之处、一一陈说利害,都一举成功诱导这些人“另投明主”。其深谙人心之能,令人惊叹。

贾诩为人平和,不喜欢与人争权夺利。杨弘主动来投,并积极劝降与他素来交好的张勋,为张绣安定淮南鞍前马后。贾诩见此,主动辞去了张绣的长史之职,推荐杨弘继任长史,自己只挂一个军师的虚衔。此举赢得所有张绣麾下文武叹服,人人见之都敬称一声:“贾大夫!”

于是杨弘仍然是长史,位居张绣军第二谋士。

而阎象和韩嵩属于能臣干吏那种。张绣继续用阎象为主簿,负责掌管文书、审核并颁布政令。韩嵩还是参军之职,这两人是张绣处理民政方面的左右手。

另外文臣谋士队列里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名士袁涣袁曜卿!

这倒霉孩子,直接被张绣亲自俘虏了。倒不是张绣乱军中慧眼识英才,而是张绣上阵打仗,是专挑软柿子捏。只看见袁焕身边护卫不强,而且袁涣身着文官服饰,于是直奔袁涣而来。

历史在这一刻貌似重演了。真正的历史上袁涣就是在吕布和袁术的乱战中被吕布生俘的。只是后来曹操灭了吕布,袁涣便跟随了曹操。再后来镇守地方、或中央任职,多有建树。

只是此人实在没有行军打仗的才能,虽然关键时刻想力挽狂澜,但害的袁术连最后三万精锐都葬送了。也或许,袁术本就想那样做,袁涣只是当了一个台阶的作用。

张绣可不会像袁术那样作死,让一个不是谋士型的人随军打仗。好歹好说劝袁涣帮自己处理民政,刷新吏治,举荐人才。要知道,张绣听杨弘说,陈郡袁氏,那也是世家大族,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人才那是很多的。

只是袁涣每次被张绣召见,或者见了杨弘阎象等等袁术旧部,都是一脸羞愧。特别是见了杨弘,头都想钻到地缝里面去。要不是他性格倔强刚直硬要正兵相接,怎会导致袁术最后的大败?

有人偷偷报告张绣:说袁涣有一次在夜里,喝的烂醉,骂张绣为什么要士卒吃干粮,吃干粮也就算了,烧十万锅开水干什么?还骂自己蠢,发誓再也不在行军打仗方面指手画脚。

张绣听后只是一笑置之,反而更加重用袁涣了。袁涣第二天便自己请罪了,张绣安慰一番。此后袁涣便开始渐渐消除心里的芥蒂,专心帮助张绣颁布新政。不为别的,就为了淮南水深火热的民众。

文官方面,主干的就是贾诩、杨弘、韩嵩、袁涣、阎象这五人了。虽然说还是规模太小,根本无法与曹操袁绍孙策相比。但相比在宛城那会儿,可以说已经初具规模了。

相比于文官方面以贾大夫为首,武将方面却暂时没有领头羊。

先说张绣的部将中目前能力最强的张勋、李通和杨奉三人。

说实话,张绣也不懂张勋为什么会表示可以向自己效忠,在张绣的意识里,张勋不应该和纪灵一样都是袁术的死忠党吗?

不过碰巧生擒了张勋,张绣还是装模作样地学曹操对敌将的态度:刚进入蕲阳城的时候,便亲自为张勋解了绳子,奉为上座,满脸诚恳地希望张勋加入自己的阵营。张勋自然是以深受袁氏恩泽为由,严词拒绝了。张绣本来就没抱希望,便让人押张勋下去,先好生招待着。

只是在这时,半道投降的杨弘不知道跟张勋说了什么,张勋的态度便变得松动了,只是还是没有答应为张绣效忠。不过张绣相信这也是早晚的事了,便很“自觉”地把张勋划到自己的部将里面去了……

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表态,已经十分让张绣喜出望外了。虽然张勋在整个三国舞台只能算二流大将,撑死算一个准一流将领,但张绣现在连二流将领都稀缺的很。张绣又让杨弘去劝纪灵,这次杨弘确实大摇其头,并坦白告诉张绣自己对张勋说了什么,和为什么不肯劝纪灵的原因。

据杨弘所说,杨弘平日里便和张勋、桥蕤和陆勉三人交好,这三人都对袁术这样的主公是那种不得不效命、内心却深感失望的人。

这种感觉在两年前,孙策为袁术攻下庐江郡达到了顶点!

原本的庐江郡太守是陆康,此人深得庐江郡军民拥护。袁术垂涎富庶的庐江已久,以陆康不肯借粮为名,出兵攻打庐江。只是陆康太难啃,军民上下一心,袁术便让孙策去啃这块硬骨头,并许诺孙策打下庐江,便让孙策做庐江太守。

孙策没得选择。而且因为基本上没有后援,加上陆康确实是一个又老又硬的骨头,花了两年时间才打下庐江。只是此时袁术却“又”出尔反尔,让自己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郡太守。

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在之前,孙策寄身袁术的初期,袁术攻取淮南的时候,许诺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但是最后派了自己的亲信陈纪去当。

在这两件事情中,身为袁术谋主的杨弘都劝袁术信守承诺,笼络住孙策这样的人才,用来征战天下会易如反掌。只是像袁术这样的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人才济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