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证券融资成本低,导致日本制造企业在80年代明显偏好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股票市场的长期熊市对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好处的。美国对日本股票在80年代后半期的非理性上涨感到十分不满,日本股票连续四年持续上涨使日本企业的国内和国际证券融资的成本非常低。
1989年秋天,美国和日本为解决两国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布什总统的提议下,美日两国就美日经济结构问题进行磋商。面对扶摇直上的日本股票市场,美国在1990年强烈批评日本股市由来已久的封闭交易和企业集团内部或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相互持股的做法,要求日本企业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并向日本提出具体要求:(1)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美国政府的这一招隐藏无限杀机,直指日本股票市场长期上涨动力来源。
各公司相互持股是日本股票市场的主要特点,也是维持日本股票长期上涨的原因之一。如果日本采纳美国的要求放弃企业相互持股这一做法,将使进入市场流通的股票急剧增加,股价会因此大幅度下跌。
在日本,企业间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都是长期持有,不会因股价涨跌而轻易抛出,因此,企业间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情况下是不上市流通的。
特别是要求日本的银行减持企业股票的要求十分险恶。在日本,银行持有大量的股票,并且一旦持有都是长期持有,不会轻易抛出。经过长期的大牛市,银行所持股票的盈利非常巨大,一旦银行抛售股票,日本股票市场必然崩盘。
美国的这一要求足以导致日本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跌。在1990年上半年,美国的这些要求频繁出现于日本各大主要经济类媒体的头版头条上,给日本股市带来了压力。美国通过美日经济结构问题会议发布的这些信息,使日本投资者理解到原来美国不希望日本股市长期居高不下,投资者持股信心开始动摇,有些对日美政策敏锐的投资者开始抛出股票,股市出现下跌,而后演变成恐慌性出逃,长达四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就此结束,进入未来长达十多年的漫漫熊市中。
美国对日本房地产泡沫也十分不满,多次要求日本采取措施。同时,挑动日本老百姓和媒体对房地产大幅度上涨的不满。日本老百姓确实对价格飞涨的房地产价格怨言颇多,一般老百姓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暴涨。美国媒体在提高日本老百姓居住水平的口号下大肆攻击日本房地产,日本老百姓也深有同感,日本媒体也借势炒作。在国际与国内的共同炒作下,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难逃破灭的厄运。
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
1989年,日本东京证券市场还沉浸在“债权国行情”中,股价继续上涨。1989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日经225指数对此毫无反应地继续上升。不过,事后有人分析说,下半年日经指数的上涨有被人操作的嫌疑。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上涨的股票只是少数的日经225指数的成份股,大多数的股票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显露疲态。
在1990年的股价暴跌中,有人认为美资证券公司和美国的对冲基金操纵了日本股票市场。
具体操作假设如下:在1989年日本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之后,经验丰富的美国机构投资者一面继续买进对日经225指数影响大的成份股,通过推动少数成份股的上涨,从而使日经225指数维持涨势。与此同时,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抛空日经225指数期货。
当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上积累了足够的抛出仓位后,开始大量抛出对日经225指数影响大的成份股票,推动日经225指数快速下跌。同时,在日经225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抛空,使日经225指数期货快速下跌。这样,股票市场和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互推动,引发股票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两个市场不断下跌。
美国的机构投资者通过挤破日本股票泡沫大赚了一笔。根据美国老虎基金高级分析师罗伯特·塞特隆的回忆,老虎基金从1990年初开始抛空日本股票市场,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还持有大量的日本股票市场空单。而日经225指数从约39000点跌到97年的16000点上下,盈利之丰厚令人无法想象。
1989年末和1990年初只是日本股票市场恶梦的开始,自那时候开始,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到了2003年3月12日,日经指数跌破 0点大关,收于7862。3点,这是1983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即跌破20年来的最低点。与1989年的最高点相比,日本股市已经跌掉了80的价值。
股市长期下跌成了日本经济的致命疾病。日本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企业持有大量日本股票,股市大跌对银行保险业将产生隐性损失,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股票市场长达十多年的大熊市使日本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跌破了公司净资产,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东京事务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2年9月13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1505家上市公司中,有854家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占公司总数的57。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和二部的上市公司中,连续3个财政年度市值低于净资产的公司有577家,连续两个财政年度利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