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德意志崛起之路>第1627章 美军观察团 3

“所以,在陆地上,贵国也可以采取消耗战,那就是在日本人放弃的地方打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无论是加里曼丹岛的石油产地和橡胶产地,还是几内亚岛的铜矿和其它矿场,这些地方都是这些岛屿的精华之所在,只要贵国集中兵力攻击这些地区,那么不管日本是否愿意,他们都必须据守。然后,把日军从崎岖的山地和茂盛的丛林中吸引出来,在美军的预设战场上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你们甚至不用打赢,只要能不断消耗下去,那么相信我,最终屈服的之能是日本!”王子笑着说道。

“虽然这样赢的并不那么漂亮,但是却是非常不错的办法。”潘兴点点头说道。

“正确的战略只是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支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现代化大规模交战的部队,贵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只是最基础的,装甲部队和步兵的配合算是进阶。而空军和地面的配合才是未来战术的主流。当然,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在战役层面上,如何利用己方的机动优势和侦查优势来寻找敌人的漏洞,创造机会一举奠定胜局才是最关键的。比如说,我们即将展开的这次战役,我可以非常明白的告诉大家,我们投入的兵力并不比法国人强,拥有的技术装备也不占优势,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就是猎人,而法国人就是猎物。”

鲁普雷希特王子并不介意在这个时候教教美国人,毕竟现在大家是盟友,至少在表面上要让这些美国陆军的高层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他们的感官在回到美国之后就会变成支援德国的真金白银,什么?你说美国人学好了,20年之后会怎么样?兄弟太过遥远了,而且20年之后,技术催生的战争方式又会发生改变,说参谋们总为上一场战争做好准备岂是说说而已?

“一支部队的机动性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世纪时期,骑兵就是依靠强大的机动性和穿透力称霸了几百年的战场,而到了拿破仑时期,随着部队装备越来越重而载具没有长足的发展,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呈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大部队的行军速度还能达到每天50千米上下,而到了日俄战争时期,脱离了铁路线的军团移动速度就只有25千米上下了。但是,今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有了汽车、坦克和飞机。”

“如果想要击败我们面前的法军,单纯依靠阵地战和推进是很困难的,对方拥有至少30个连的远程火炮,射击距离从15到18千米。处于半永备攻势中的炮兵可以覆盖大部分地段,在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的部队在某一个点待得时间长了,恐怕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各位从西线过来的,应该知道现在的火力压制持续几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的火炮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对手,而单纯依靠现在的空军想要压制数百门远程火炮也是强人所难,那么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快速突击,不断的移动,向对方纵深穿插或者包抄,不在对方的预设阵地进行战斗!”

“在这场战役中,我的部队将彻底打乱敌人前线和后方之间那个脆弱的界限,同时利用伴随的自行火炮在某一个方向上集中优势火力进行压制。我们将把对方苦心经营,部署了大量部队的防线甩到后面,然后犹如一柄利刃一般直接插向他们最脆弱的部分。”

“对方并不是兵力不足,也不是没有充足的重武器,更不是补给不畅,关键是,他们无法摸清我们,完全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大量的部队在防线之间缓慢移动,宝贵的时间和战机就浪费在了赶路之中。而战场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王子意气奋发的说道。

“但是如果对方的防线纵深足够大,并且部署雷场、障碍物、壕沟的话,贵方突破起来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整个西线,双方不是没有坦克装甲部队,但是往往在突破了最初的几层防线之后,就会犹如陷入泥潭一般。”

马歇尔少校想了想说道,西线的堑壕攻防战可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无数的士兵和成千上万吨的弹药倾泻在一块并不大的地方,双方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往往只能让展现移动几百米,这简直不是打仗,而是屠杀!

“任何战术的成立都是建立在实力处于同一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差距太大,以至于到了拴条狗都能赢的程度的话,那么自然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用我现在手中的兵力去突破西线那样的防线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势力并不对等,差距太大。所以我们这一次只是在未来西线战役的一个预演,如何在实力大致均等的情况下吗,突破对方的防线并且全歼对手。”王子解释道。

巴伐利亚这支部队强吗?自然是很强的,但是要是拿到西线来看,规模和实力远远不够在某一个方向上发动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西线一个集团军群就是80万以上,没有数千门火炮,没有几十门列车炮,数百门210重榴弹炮和k09型加农炮,你好意思说自己在西线要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开什么玩笑呢?

王子并不担心未来在西线打不出这样的战役,远的不说,就拿历史上来看,及时没有坦克,空军不占优的德国陆军不也在一战后期打出了皇帝攻势,差点把法国人打崩吗?这年代美国人不参战,相反还站在德国人一边,先不说能不能再次在香榭丽舍大道阅兵,至少打出优势,


状态提示:第1627章 美军观察团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