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九州牧云录>又见——评by铁流

仙路漫漫起烟尘,谪居九州行牧云。辰时放舟帆,暮色吹笛管平潮

佛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那个和尚没剃头

……

上面这句话和管平潮无关,和早已经开始连载《仙路烟尘》无关,和正当红连载《九州牧云录》也无关。这句话完全是我杜撰。当然,若说无关,又有相似。敢问相似在何处?我就不告诉你,想知道答案,自个儿往下看

以上都是废话,下面也是废话

话说自从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翻译老外的作品的时候,要忠实于原意,要通顺,要讲究文章本身的简明优雅。

虽然严复这句话是对着翻译外国作品而言,但是我们在翻译古文的时候,往往也会借鉴这一要求。而由于古文的特性,则最后一条,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就格外的有意义了。

仙侠有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特有的,打得旗号就是发掘传统文化,既然是传统文化,当然要追求古色古香,那么我认为严复的这三条要求是格外的重要了。

当然,文有千种,种种不同。铜板琵琶,丝竹管弦,各有所好,这无可厚非。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适合我呢?铜板琵琶唱大江。

唱那仙侠当用何物?当然是神雪玉笛水龙吟了。

仙者,山人也。古语大隐隐于山。山人,在古代往往代表奇人异士,有大能者。而且这种大能者,要对权势不屑一顾,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得关心时事,必要时能够匡扶朝政。有宵小之辈以此为利,所以形成“终南捷径”之说。

所以,山人就是不理俗务但能指点江山之人。

指点江山,必用“正”而不用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甚至半真半假,半网游半现实,都可以算作决不能算仙侠。仙之一字,可以清灵飘逸,可以青楼馆阁,可以玉虚玉庭。但绝不能出现氢气球,绝不能出现凤姐儿,更不能出现龙组否则就是玄幻。

侠之一字,则必用“正”而不用邪。所谓天行有道。道之外,不足以称个“侠”字。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侠修身,大侠平天下。无论如何,背道弃义,无脑杀戮者,决不能算作侠字

废话到此结束

管平潮的作品,给人的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文采斐然。所谓的信达雅的雅字。

斐然到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地步。

第一,目录,所有的章节名称都是五言七言四六句,而且用词古雅。

第二,咏诗与用典。开篇来一首,是四大名著乃至其他名著非名著常用的手法,然而,那都是古代人的手法。到了近现代,由于对古典诗词的研习渐少,这样的写法不多见了。这种手法有一个好处,可以让人很容易的联想到古代巨著上去。就好比西装革履的就容易让人高看一眼是一个道理。但是话说回来了,要你穿的是西装才行,尿素袋子缝出来的不算,更千万别带着hina。至于用典,谚语典故随处就来,而且用的无不烫贴。

第三,命名,管平潮,张醒言,张牧云:皆是平淡字,别成生花语。用景,马蹄山中枇杷树下大青石,罗州城外宝林寺内无名经。神奇吗?不神奇。随便找座山,青石遍地。随便找个寺,经书满楼。可正是这不神奇之处,才在神秘之外有可行之处,也许我们会想起小时候见过的某块石头,也许我们会想起自己的某本课本。比如愤怒的小鸟,天下闻名。可是,你让他画成愤怒的超级赛亚人扔石头打奥特曼试试,唾沫星子淹死你。

第四,这个说出来就有些…有些那个…难为情了。所谓古雅一词,便在于用寻常字组成不寻常义。而且,这意还要让人能读懂,但细琢磨却又不知何讲。比如,芦荻秋月图。比如横巘联岚(不许翻康熙字典….不许翻康熙字典….)

至于达字,常说的一个词叫做“词不达意”,我想管大的作品绝对算得上是词以达意之作。以《九州牧云录》第一章为例,为了突出公主身份高贵颐指气使,先以德高望重老臣苦荐,又以失手之罪鞭尸侍女,接着计诈朱将军,最后独舟而出撞晕在礁石上。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月婵(公主)在张牧云的身边低眉顺眼的剧烈反差,烘托张牧云

至于信字,因是原创,此处别解为以详实的生活琐事来增加可信度。比如叉鱼,比如抄写经文,比如晒被子,比如月亮的别名。这些完全是取自真实生活中的东西,让人读起来格外亲近

能做到信达雅三字,管子可以休矣。哦哦,管子还要讨生活,那您继续写吧。

说完文笔,再说情节

说起来,现代人的思维频率跳跃极快,因此脱线也极快。倘若不能增加频谱范围的话,那么极容易让读者的思维跳出作者的掌控之中。

换句话说,现在的作者讨口饭吃实在是太难了,为了要满足读者思维的跳跃性,不但要满足故事情节的需求,在此之外最好还要能提供欢乐小段子,历史小知识,生活小贴士,感情小护士等诸多功能。

当然,个人以为,


状态提示:又见——评by铁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