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宋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

这一年四月,以汪伯彦和杨华为的私盐走私集团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回林虑县没几天,私盐车队就从山西河中府回来了,随队还运送回来上百车私盐。这次走私活动,杨华出动了大批军力,共计马步军两千。当然,这一千人马都是龙卫军二线辅兵。

这些人前段时间还是太行山山贼,摇身一变做了龙卫军士兵,现在扯着中央禁军的虎皮,干起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加上这批人本就是山西流民,路途也熟,一路走得极快。

到杨华的新兵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战术训练时,他们就回来了。

一个叫周得胜的独臂将领在杨华面前大声赞叹,“禀将军,这次咱们是大开眼界了。河中府不愧为天下腹心,那盐堆得像山一样。以前我家要想吃一点盐,那是省了又省,不到农忙,不敢多放。可到了解县,我的妈呀,一眼望过去,全是白色。”他是龙卫军的老人,在开封封丘门之役断了一条胳膊。

杨华不忍抛弃,让他当辅兵中当了一个头。

“哦,倒是听说过,那边有一个盐湖。”杨华记得这个解县在现代好象叫运城,是一座大城。在城边有一个很大的盐湖。

运城晒盐历史可以追述到上古时代。古代之时,因技术原因,在远离大海的地方,普通百姓要想吃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偏偏就在这里有这么一座盐湖,想吃盐,直接伸手去捞就是了。

也因此,运城一带成为中华民族的源地,也是黄帝起家的龙兴之地。最早的中国就是特指这一带,到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之后,中国也就成为整个天下的代名词了。

“对对。”听杨华说起那片盐湖,周得胜很是兴奋。说:“末将一见那湖,当时就懵了。还趴在湖边喝了一

杨华哈哈大笑:“滋味如何?”

“倒不怎么咸。”周得胜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就是回去之后跑了两天肚。拉得我筋骨酸软。险些回不来了。”

“对了。沿途经过哪些地方。走过哪些道路。有些什么山什么河都同我说说。”杨华掏出一张留着大片空白地山西地图。开始询问。

这个时代地地图大多比较潦草。比例不对。有些地方明明隔了老远。但从地图上看去紧挨在一起。还有。山川地标注也很有问题。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没办法。只能自己用简单地数字在上面注明。

“其实也就那条路。”周得胜清了清喉咙。将一路所经过地路径一一说来。

他们着支队伍地行军路线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从林虑县出后。翻太行山。过长子。南下晋城。翻中条山。然后到解县。一路颇到辛苦。路上也走了十天。

不过,回来的时候就变成简单了。

这个时候,因为宗望大军已经北归,黄河水运畅通。回来的时候再没必要翻山越岭,直接雇佣大批民船,顺黄河东行。过怀州、卫州,在黎阳上岸回相州,三日便到。当真是快捷非常。

照他这么算来,一个月跑上三趟应该没任何问题。

“一路可遇到什么麻烦没有?”杨华一边做着记录一边问。

“能有什么麻烦,咱可是军队的人!”周得胜异常得意,一只独臂上下挥舞:“只要将禁军地大旗一竖,路上关卡也管不了我们。遇到不开眼的小吏敢来叨扰,一把巴掌过去,打不死他!再说了。路上的地方官吏同汪大人也有交情,有他的打声招呼,自然便利。将军,这次出去,咱兄弟的日子过得真是逍遥啊。”

“呵呵,看得意得你。”杨华心道,同汪伯彦这个老官僚合作有的时候还是很有好处的,也少了许多麻烦。

即便再看不惯北宋这个效率低下,缺少担当的文官体系。但就目前而言却也不得不在人家的屋檐下混日子。

顺河道运来地私盐直接送到相州。汪伯彦立即着手销售。

现在的河北西路的几个州府因为地处金人东路军南下地大道上,已经被女真人的铁骑扫荡过两次。民间困苦不堪。

可事情就是这么怪,越是受兵灾,物价越贵。因为物流不畅,到二月初,物价更是高到离谱的地步。

现在,大量平价私盐流入河北东路,立即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说,汪大人的官衙都被腾出来装铜钱了。到四月初,相州私盐已经横扫整个河北西路,正逐步向河北东路蔓延。

想想也是,两路几百万人口都用相州盐,那利润肯定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妈的,将来若天下大乱,老子先去占了运城盆地。”杨华心中狠。

到分钱的时候,相州派人将龙卫军应得的部分送了过来。竟然有十个钱纲的现金入帐,这让他吓了一大跳。

纲是北宋地货物运输的组织编制。在运输的时候,所有物资都要编成组,一组称为一纲,这种运输方式称之为“纲运”。

由于物资的种类不同,装载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袋装,有箱装。这些物品也以不同的计量标准分纲运。

比如盐就是十五至二十五万斤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则以两万贯为一纲。

也就是说,这一趟私盐,龙卫军得了二十万贯分红。二十万贯,哦,好象《水浒传》中的生辰纲也就这个数字。若再跑上几趟,龙卫军的日子就好过了。

汪知州派来送钱的纲运使还捎来他地一个口信,让杨华去一次相州,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华觉得奇怪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