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铁骨>第二一七八章 美军之殇

安毅的预计很快就成为现实。

美军珊瑚海海战失利以后,i军趁势拿下了新赫布里底群岛、洛亚蒂群岛和亨特岛,美驻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太平洋舰队下属的第九舰队的众多舰船,被i本海军切断了补给线,被迫困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上,每天都度i如年。

进入八月中旬,新喀里多尼亚已经被i军围困了近四个月,随着美军陆海空的陆基作战飞机的燃油和弹药告罄,制空权再次回到了i军手里。

同时,长期消耗却得不到任何补给,美军的粮食供应也一天天紧张起来,从一i三餐到早晚各一餐,到最近每天只吃中午一餐,大批的美军士兵不堪忍受饥饿和对前途的绝望,纷纷选择向i军投降。

美军战斗力下降之剧烈,令人触目惊心。

九月初,随着饥饿大幅蔓延,新喀里多尼亚上的美军彻底丧失了进取jing神,不再主动对盘踞北部的i军发起反击,尽量减少活动以避免人体热量消耗,只能被动地固守西南部的努美阿港、海岸公路与中部对峙线附近的大山,等待不知身在何处的援军到来。

不过值得盟国庆幸的是,i军这个时候分别在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莱恩群岛展开了全线反击,战线铺得太开了,虽然到处都高歌猛进,捷报纷传,但每占领一个岛屿。i军总得留下一些人守卫这些来之不易的岛屿?这样便迅速地分薄了i军兵力!

到目前为止,新喀里多尼亚岛上i军依然只有登陆时的三个师团和三个**步兵联队与美军作战。战局进入僵持阶段后,两个特攻师团失去了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主动选择从岛上撤离。

美军凭借着人数、装备和训练等方面的优势,暂时还能维持战线,可是面对坐吃山空的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久,没有人心里有底。

困守孤岛的美军第九舰队司令弗兰克.弗莱彻海军中将和两栖作战部队司令霍兰.史密斯少将催促援军的电报,就像是雪花片一般飞向了华盛顿。

由于担忧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美军弹尽粮绝后向i军投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除了选择在阿根廷和智利的国土实施登陆,确保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这两条重要的海上运输线的畅通,还指示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一定要尽快派兵解围。

麦克阿瑟早在离开菲律宾时就饱受麾下官兵被俘却无能为力的良心折磨。现在眼见着新喀里多尼亚岛又要步菲律宾美军的后尘,再也坐不住了,连夜赶到美属萨摩亚的帕果帕果港,与尼米兹展开紧急协商,终于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

把第五舰队、第七舰队暂时编入第三舰队,结合三个舰队的力量,一举突入新喀里多尼亚岛,救出被围困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实力严重受损的第九舰队,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将这一计划其命名为“蒸汽机”计划。

营救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孤军的难点在于。这个岛周围的海域都在i本陆海军的严密监控之中,i军在周围的岛屿部署了不少航空队,再加上强大的i军联合舰队正不知道躲在哪里,时刻准备给予来犯的美军舰队以致命一击,这让美军上下充满了忌惮。(.)

与此同时,长期的封锁导致被困在努美阿港的美军第九舰队的舰船缺乏燃料,部分舰只严重受损,不能远航逃脱,必须要得到外部力量的援助。

从九月十二i开始。美军便趁着黑夜掩护,以潜水艇和高速运输船,给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美军送去粮食和大批舰船零部件、维修机器、技术员,修复被炸毁的船厂,抢修一批在前期战事中在i军陆海空航空兵狂轰滥炸下损毁的舰船。

九月十八i,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分队突袭了i军进占的瑙鲁岛,破坏了机场上停放的三十多架作战飞机,随后向西南方运动,装出一副增援所罗门群岛的架势,以期吸引i本海军的注意力。

九月十九i夜里,一支由四艘重巡洋舰、八艘轻巡洋舰和十六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靠近了新赫布里底群岛,在夜se的掩护下炮击圣埃斯皮里图岛、马勒库拉岛、埃皮岛、爱法特岛上的i军机场,最后来到维拉港外海,向着i军占据的港口猛轰一阵,在天亮之前逃之夭夭。

受命负责营救工作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官哈尔西中将不敢指望就此把i军强大的航母编队引开,又派遣数支巡洋舰编队和驱逐舰编队,进入珊瑚海海域,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阻断i军的海上补给线,并希望借此打乱i军的行动部署,搞不清楚美国海军的真实动向。

九月二十二i,负责侦查i军舰队动向的美军潜艇报告在所罗门群岛东南部的恩德岛海域发现i军航母主力,电报称庞大的舰队几乎把整个海面都遮掩住了,预计i本海军对于美军战列舰队的动向有所了解,主动出击,以歼灭美军的战列舰队,同时配合陆军,首先解决所罗门群岛战事,再南下与美国海军决战。

随后,从图瓦卢群岛出发的侦察机,确认了潜艇的报告,并表示i军舰队正在通过美拉尼西亚海盆,向努库马努群岛进发,正是战列舰队前期刻意暴露出来的航向。同时,当前正在爆发激战的新乔治亚群岛、圣伊莎贝尔岛和瓜岛,也是i军动身的理由。

哈尔西中将再三致电确认了这一消息,虽然心里为所罗门群岛上的两万余浴血奋战的美军默哀。但却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即亲自率领舰


状态提示:第二一七八章 美军之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