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铁骨>第二一八三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

开罗会议结束,欧楚儿返回长安,主持金融工作,安毅则在政务院副总理董馥川、建设部长何京、国防部副部长杨杰、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扬的陪同下,前往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考察访问。

远东地区战局波澜不惊,年初i军不愿意在没有希望维持的东北亚地区继续浪费兵力,趁着冬天白令海封冻,悉数撤退到了阿拉斯加,负责追击的安东军区副司令员胡继秧中将,统率两个集团军,沿着海岸线北上,一直到盛夏七月才安全抵达楚科奇半岛,构筑防线,与i军隔白令海峡相望。

i本人耗费心血修建的环东北亚铁路,虽然遭到i军爆破拆毁,但大致的陆基还在,经过安家军铁道兵修复,很快便投入了使用,但现在这条大部分都在高寒地区通行的铁路才恢复通行三、四个月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若非安家军的铁道兵们不辞辛苦地维护,经常笃实路基,更换铁轨,估计这条大动脉已经陷入瘫痪了。

要知道在冻土带上通行的铁路都非常脆弱,冻土并非是万年坚冰,寒暑不融,体积永远不会变化。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对铁路的运营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逐步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会被它拱起来。而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绞成麻花状。影响正常通车,必须要有铁道兵时刻维护,其运营的成本很高。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条铁路大动脉对于南华的国防安全非常重要,它沟通了黑龙江下游、鄂霍次克海沿岸、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西海岸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处于高纬度的极寒地带。冬天大多在零下二三十度左右,夏天通常气温十多度,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必须要从外部调运大批物资才能维持。只有铁路运输才能维持如此大的需求。

故此,这条问题不断的铁路,只能这样继续运营下去,但未来肯定会进行改造,采取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让这条铁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冬季的到来,白令海封冻,安东军区进入了战备状态,安毅决定到安东军区司令部所在的伯力城看看,为穆追忆、李福强、安明祈、胡继秧、韩先至等人解决实际困难。

安毅一行乘坐专机。首先抵达霍去病城。

十一月下旬的乌拉尔地区,秋高气爽,虽然夜晚已经有了冰霜,但白天的气温依然在七、八度。

安毅听取了战区司令员赵瑞、政委黄应武的汇报。七月一i庆祝建军节后,李金龙调任东南亚战区政委,再次与顾长风搭档,远中亚战区副政委黄应武升格与赵瑞搭档。两人都是上将,这样搭配起来才不会感到尴尬。

受苏德战争影响,苏军在乌拉尔河和乌拉尔山一线。并未派驻部队,反倒是安家军抓紧时间,在边境线附近构筑了大量永备工事,并且还修筑了防坦克的沟壕和筑垒,整个边境防线纵深达二十公里,即便是将来苏联翻脸,守卫在边境的部队也可以轻松地把苏军拖在边境线附近十天半个月,而这个时间足以让安家军统帅部调兵遣将进行支援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yin山!”

安毅站在乌拉尔西岸二十多公里人工堆砌的近百米高的水泥山顶,远眺远处一望无际的雷恩沙漠,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悲怆思苦之情。

欧亚大陆内陆的沙漠,诸如蒙古、xin jiang和中亚等地,和澳大利亚、非洲和西亚地区的沙漠是截然两种不同的感受,这里的空气较为冷冽湿润,漫漫黄沙中带着一股凄冷,而不像其他沙漠那样热情如火。

沙漠的劲风吹在脸上涩喇喇的,从西伯利亚带来的刺骨寒意,让安毅忍不住打了个冷颤,他紧了紧衣领,回过头,向跟在身后的赵瑞、萧无、巫宪伟、沈子凌等将领问道:“德军和苏军正在顿河东岸进行的战事,你们清楚吗?”

“知道!”

赵瑞点点头道:“苏德战场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战区的备战,我们的情报部门一直非常关注!”

黄应武附和说:“这几个月来,根据军委的指示,我们加大了对俘虏的释放力度,到现在为止,三百万德军俘虏中已释放八成,我们获得了四十万部机床,包括普通机床、jing密机床、高jing度机床,还有部分曲轴机床、锻压机床,并引进了上百万套机床配件,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工业的自我创新和复制能力,其中部分机床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为数控机床,用于军工生产。”

黄应武兼管战区下属的各省军管会,对于工业发展所需非常清楚,所以介绍的时候脸上带着一丝笑意,显然对这笔交易非常满意。

参谋长沈子凌中将道:“照理说有了生力军的加入,德军的战斗力应高高涨才对,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单纯的兵力累加战斗力翻倍那么简单,两河战役之后,大多数被俘德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再无此前所拥有的那种不可战胜的锐气,就算重新回到部队,他们对于战斗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夏季攻势结束后,苏德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彼此阵地互有契入,突出地段最深处达几十公里。德军的攻击


状态提示:第二一八三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