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单纯的仇恨,又爱又恨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吉拉尔丁也没有奢望日本民众能在一夕之间接受兰芳政府的统治,发自内心的热爱兰芳政府,只要能通过这次大地震使一部分日本人改变对兰芳的态度,那就算达到目的。
地震爆发的一个星期后,第一批援助物资终于从海参崴运过来,物资紧缺的局面终于有所缓解。
兰芳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还是不错的,地震发生后,秦致远和陆徵祥就开始组织救灾,因为地震波及的范围太广,这个工作量还是不小,好在兰芳现在也算是地大物博,工业能力也相当不错,所以从兰芳本土到北疆区,各种各样的物资正在向日本集中,以后会陆续抵达。
虽然物资短缺的情况有所缓解,但吉拉尔丁也没有改变策略,还是坚决推行“以工代赈”。
现在的救灾已经进入清理阶段,城市里的废墟要全部清理出去,为以后的重建工作打好基础,为了能让东京市民感受到兰芳政府的善意,吉拉尔丁甚至从兰芳请来了城市设计师,准备造出来一个花园城市,让东京市民真正感受到兰芳政府带来的好处。
在清理废墟之前,首先要处理的是那些遇难者的尸体。
其实到目前为止,整个东京地区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人,这比原来的十四万上升不少,其中一部分固然是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的伤员,但更多增加来自“秦军团”的秘密处决。
大地震确实是弄死了不少“异己分子”,但总会有些漏网之鱼,“秦军团”在救灾过程中得到了一项秘密任务,就是要借助这场灾难,把这些“异己分子”全部铲除。
哪怕是有些人仅仅是有一点点倾向,也在铲除之列。
这种时候接受这种任务,如果不考虑感情倾向问题,真是完成的不要太容易,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嘛,而且余震还每天都有,机会真是多的很。
三月份的气温,一天比一天暖,这么多的尸体肯定要尽快处理,而且这时候也不会有人追问这些尸体从何而来,地震中各种稀奇古怪的死法多了去了。
所有的尸体都要集中烧掉,然后再深埋,一下子有这么多的伤亡,也别想都搞明白身份一人一个骨灰盒,干脆在死亡人数最多的新闻街弄了个集体公墓,然后又立下一座纪念碑,曾经发生的一切就被深深埋葬在人们的心底。
四月初,上百万人的共同努力下,港口区附近的废墟最先清理完毕,重建工作就从港口区开始。
曾经在港口区有一个巨大的秦致远雕像,在这次大地震中,这座雕像居然奇迹般的没有被损毁,于是重建工作就从这个雕像开始,清理了雕像周围的废墟之后,雕像又被放回原地,于是在雕像目光的注视中,重建工作持续进行。
其实从对待雕像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日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座雕像刚刚立起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对于兰芳并没有好感,甚至还有深深的敌意,一直到地震发生前,雕像前每天都有卫兵,就是为了防止某些极端的日本人破坏雕像。
地震发生后,雕像前的哨位终于被撤除,日本人也没有对雕像搞什么破坏,甚至在“以工代赈”开始之后,有些从雕像前路过的日本人主动会向雕像鞠躬,雕像前也会时不时的多上几支鲜花。
其实这些鲜花都是“秦军团”成员们放在那里的。
不过肯定有很多日本人不知情,而很多人又都有个从众心理,失去了原有精神寄托的日本人打心底里也需要一个新的“神”,于是被吉拉尔丁刻意塑造的秦致远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到了这种程度,很多事都已经顺理成章,哪怕是很多日本人还对兰芳政府有不满,但对于兰芳政府在这次大地震中的表现,也不得不给予正面肯定,即使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天皇,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其实这段时间最忙碌的除了军人和“秦军团”成员之外,兰芳宣传部派往日本的特别报道小组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兰芳在日本进行的统治,其实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媒体诟病,国联中也一直有声音要求取消兰芳在日本的托管地位,这次大地震正好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变兰芳政府形象的契机,秦致远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几乎就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秦致远就派了一个特别报道小组乘坐军用运输机飞往东京,然后各种报道就源源不断的被发回兰芳,通过覆盖面极广的《每日新闻》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
开始的时候报道集中在大地震造成的破坏上,大多数是文字报道,这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甚至还为日本组织了捐款,英国人捐款是出于和日本一贯的友好关系,美国人则是在争夺人心。
这其实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到了三月底,开始有图片出现在报纸上,这马上就激起了全世界对日本的同情,其实在兰芳和日本开战之前,西方人虽然还是打心底里看不起日本人,但从国家层面上,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把日本视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现在看到日本遭受到这样的重创,普通大众的同情心真是油然而生。
伴随着震后东京惨状的照片一起出现在报纸上的,是兰芳驻日司令部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
《每日新闻》在图片的选择上很有深意,如果有震后惨状的照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