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里,《我们俩》在影院上映了。
有了在电影节拿奖的经历,这部片子不像其他的文艺片那样在影院一周游,而是坚持放映了半个月左右,最终因为观众太少而下线,票房不足五十万。
对院线来说,这是一笔不赚钱的买卖。
影片拷贝加上人工成本,还有资源的浪费,都会被统计进去。
如果这块荧幕放映其他能吸引观众的电影,院线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这就是资源浪费。
林子轩没料到是这种结果,他觉得票房应该能超过百万。
几年前,国内观众对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国产影片热情很高,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怎么着都要到影院看看,表示支持。
但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下,观众的观影兴趣发生了改变。
拿奖不再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值得观看的重要标准。
再说,自从海外的资金进入国内的电影市场以来,经过海外电影人的运作,国内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次数越来越多。
奖项在观众心目中的含金量逐渐降低,一般的奖项引不起大家的兴趣了。
这就像是奥运会,在八十年代,运动员拿块金牌都会全国沸腾,现在就没有那么看重了。
《我们俩》遭遇这种状况,一个是本身题材的问题,还有后期的宣传没跟上,如果像《没完没了》那么大投入的宣传,票房还会高一些。
但这就没有必要了,怎么着也不会有票房奇迹出现。
这还不是网络时代,可以进行网络营销,把一部烂片都能炒作的人尽皆知。
通过观众口碑传播的效果有限,林晓玲在网络论坛上发了不少帖子,没想到适得其反,被不少论坛的管理员认为是恶意打广告。
“老哥,你那个时光论坛不行啊,一点效果都没有。”林晓玲抱怨道。
“刚开始做,不会这么快有人气,你就别忙活了,没用。”林子轩不在意道。
林子轩在公司市场部找了两个对网络感兴趣的员工建了一个电影论坛,主要是介绍国内外的影片,发布电影的最新消息,以及对正在上映的影片做出评价等等。
目前还不够正规化,正在一步步的摸索,这是为了聚拢人气,为以后建立网站做准备。
网络上那些知名的论坛每天的在线人数都超过万人,时光论坛眼下还只是一个小论坛。
之所以选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一些导演看来,电影是一种雕刻时光的艺术。
“我不甘心啊,这可是我的第一部长片,这种票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林晓玲郁闷道。
“你别不知足了,能上映就不错了,国内每年都有一半的片子在仓库发霉呢。”林子轩淡定道,“不是把日本和东南亚的版权卖了么,总体来说还是赚钱了。”
由此可见,低成本文艺片在国内生存状况的艰难。
第六代导演总是抱怨国内的审查制度,抱怨院线不给他们上映的机会,抱怨观众不懂艺术,却没有从他们身上找原因。
就算他们的影片在院线上映,也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大多数观众进影院是希望能得到娱乐,而不是看一场沉闷的影片,毕竟生活已经够沉闷了,没必要花钱到电影院找不自在。
只有少部分文艺青年才会追捧第六代导演的影片,说到底,他们和主流市场有偏差。
当然,这不是说文艺片不重要,以商业片著称的好莱坞同样有独立电影的存在,一些商业片大导演往往都是从拍摄低成本文艺片起家的。
这是一个培养和锻炼的过程。
在国外有专门的艺术院线,用来放映文艺片,一部片子可能会放映半年的时间,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支持文艺片的发展。
在一个国家的电影行业,商业片和文艺片不应该存在矛盾,而是应该共同发展。
拿好梦公司来说,林子轩的打算是把拍商业片赚的钱拿出一部分支持文艺片的拍摄,培养新人导演,确保公司既能赚钱,又能拿奖。
一月二十五日,《没完没了》正式下线,华影公司统计的票房成绩是两千三百八十万。
其中京城的票房占了一千万,这得益于公司在京城进行的卖力宣传。
那些不看好这部影片的媒体和圈内人纷纷分析这部影片票房成功的原因,除掉葛尤的因素,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前国内的电影行业不重视宣传,电影无论是赔钱还是赚钱,都是国家的。
现在民营影视公司想要赚钱,就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他们的电影,只是宣传的手段有限,眼下还不流行炒作。
比如男女主角的绯闻啊,剧组的矛盾啊,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其实,一部影视剧在立项筹备阶段就要启动宣传攻势,从事前的选角到开拍发布会,还有拍摄期间各种小道消息的爆料,再到上映前的集中炒作。
影视圈的事儿,真真假假,观众看看热闹就好,别太当真。
林子轩倒是想安安静静的拍电影,但他清楚那个浮躁的时代终究会到来,他能做的也就是坚守底线而已,别太出格就行。
票房出来后,庆功宴如期举行。
这一次的庆功宴规模比往年要大,邀请的人更多,京城演艺圈的人来了不少,无论是前辈还是后辈,都过来捧场。
不是说林子轩财大气粗,想要显摆,而是想通过庆功宴打破外界不看好好梦公司的传言。
他还特意邀请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