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文艺生活>442.第441章 简单的力量

冯晓刚把自己设想的结局和林晓玲的结局相比较,发现林晓玲的结局包含的意义更深。

利用一系列的巧合化解家庭矛盾,固然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给观众一个相对轻松的结局,但在塑造人物上无疑是失败的,太过流于表面。

冯晓刚的影片总会在结尾处给观众一碗心灵鸡汤,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

这是他的电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知道观众想看的是什么。

至于这个结局是不是符合生活,倒不是那么重要,他擅长的是讽刺和幽默,避免出现较为沉重的戏份,这是向市场妥协的结果。

在《回家》这部影片中,随着于小琴的突然死亡,没有人能证明陶兰没拿那五块钱。

十七年前,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陶兰失手打死了于小琴,十七年后,如果陶兰依旧执着于证明自己的清白,那她和十七年前没什么两样。

经过十七年的牢狱生活,陶兰不再是那个冲动的小姑娘。

谁拿了那五块钱,这个事情重要也不重要,对于陶兰的继父来说,这是他的心结。

如果没办法化解这个心结,那这个家庭将永远处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最终分崩离析。

于小琴已经死了,就因为偷拿了五块钱,她值得么?

有时候,活着的人需要背负更大的责任,继续争论谁拿的五块钱对坐了十七年牢的陶这份责任背负起来。

如果十七年前的陶兰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和于小琴争执了。

固执的争论谁对谁错往往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等到成年之后,对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这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

通过陶兰向继父认错,化解老人的心结,把这个人物塑造的更为丰满和立体。

此时,陶兰不再是一个茫然失措的女犯人形象,而是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相对于争论对错,背负起家庭的责任,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个结局简单而沉重,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力量。

冯晓刚明白这就是《回家》和他以往拍摄的电影的不同之处,他的影片或许更能迎合观众的口味,却不够深刻。

“这是你自己的想出来的结尾?”冯晓刚询问道。

“不是,我在监狱里和陶兰的人物原型谈过,这是她的想法。”林晓玲回应道,“她放下了那五块钱的事儿,只想着出狱后能够赎罪,毕竟把人家的女儿打死了,这才是她放不下的地方。”

“这就是生活啊。”冯晓刚感慨道。

无论编剧如何费尽心思的巧妙构思,也不及生活本身来的真实可信。

即便冯晓刚明白这个道理,他也不会拍摄这类影片,至少目前不会。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放弃自己擅长的东西,拍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这不是寻求突破,而是一种任性。

冯晓刚有自知之明,在没有成为国内一线大导演之前,他不会任性。

虽然不拍这类片子,但他不缺少鉴赏力,这部《回家》光是这个结局,就足以成为一部好片子了,不过最后还是要看成片怎么样。

冯晓刚看着专注于拍片的林晓玲,感叹时代变化太快了,新一代的电影人成长了起来。

林晓玲几年前还在跑剧组,一年前才开始拍第一部长片,如今已经有成名导演的气势了。

这让冯晓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别自己还没追上前面的人,就被这些后辈给超越了。

好在他对自己在商业片领域的才华颇为自信,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

林晓玲拍完1997年的戏份,接下来是1980年的剧情,对她来说是一种考验。

十七年间,京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要真实呈现当年的生活环境并不容易。

如今的老房子越拆越少,高楼大厦林立。

那些破旧狭窄的胡同,朴素的衣着服饰,家里的布置,街上的叫卖声,邻里之间互相的问候,都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林晓玲需要把握好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尽量的还原真实。

唯一脱离剧组的是徐晶蕾,她的戏份结束了。

相比较一年前拍摄《我们俩》,现在的徐晶蕾表演的更为自如,放得开。

这个放得开是指不刻意的表演,在《我们俩》里她还有着表演的痕迹,如今更贴近生活。

由于戏份不是那么多,角色本身性格固定,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在《回家》中,徐晶蕾不如刘霖那么的引人关注。

四月份,当《泰坦尼克号》火爆大荧幕的时候,华国电视台在一套的黄金档播出了二十集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校园、青春、爱情、事业、奋斗……

这些关键词迅速引起了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青年人的关注,这部电视剧就像是一首有关青春的歌谣,唱出了所有青年人的理想和追寻。

徐晶蕾一下子成了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她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很漂亮的女孩,相反有些普通,但看久了会觉得很舒服。

在一项评选活动中,徐晶蕾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当代女星的第二名,凭着这部电视剧,她成功迈入国内一线女演员的行列。

广告商看重徐晶蕾青春的形象,纷纷邀请她代言产品,拍摄广告。

基本上都是主打青少年市场的产品,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就连美国一家知名的运动鞋厂商都有意请徐晶蕾作为他们华国


状态提示:442.第441章 简单的力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