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之将尊红颜>第一百零五章 徐州清理计划3

“你拿着我的钱却涨他人志气,你吃什么玩意的?”显然李二虎对于参议的说教已经十分不耐烦了,这些话高欢那里已经听得够多了。参议被他堵的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李二虎见状感觉自己有点不给这个书生面子,当下也稍微缓和的说道:“我的意思是那陈贤达是不是真有那么厉害现在谁也不知道,,要知道我是让你们是来出谋划策的,不是让你动摇了大伙军心的。”

参议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当下也不好发脾气,只能铁青着脸站在一边不再言语。李二虎转头对其他人问道:“你们******就没有什么好点子贡献出来的?这一个个拿着我的军饷。”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没人说话,估计也是觉得不论说了什么都会被李二虎驳斥的体无完肤的,你看看参议才说一句就被呛到不行,索性大伙就都不言语了。气氛一时间有点尴尬,李二虎见状十分无趣又有点恼怒的说道:“得得得,你们这些废物都下去把,赶紧准备一下明天的行动,我自己想想办法。”

众人一听都转身纷纷离开,李二虎双腿放到案几上,整个人躺在虎皮交椅里,悠然自得的开始闭目养神。他的确需要冷静一下。

陈贤达的部队行踪不定,并没有走大路谯郡的官道,而是从豫州陈留的方向绕过来的,接连越过三条河:涣水、蓟水喝睢水,直接出现在彭城南边的定陶地方。

而李二虎的部队此时却还在谯郡和梁郡之前徘徊,高欢派人去告诉他情况时他还一度以为高欢在和他开玩笑,怎么可能陈贤达放着好走的大路不走,偏偏要翻山越岭的越过三条河流来到定陶。可是当李二虎率领部队来到定陶的时候发现陈贤达已经得到安道全支援,以逸待劳的在等他前来,而且在洷城还有卷土重来的王法度的一万人马。

李二虎可谓运气差到极点,刚一和陈贤达的部队一接战就打得落花流水,只能后撤至阙固等待高欢的援兵。

高欢在接到现报后只能派慕容绍宗率两万人去支援他,这陈贤达到底是厉害的猛将。竟然同时抵挡高欢的两路援兵还游刃有余的,这下高欢一时倒拿他没有办法了,就在这时慕容恒再度显示高超的计谋,他让人给高欢送来的密函上只有八个字:攻心为上。取悦于民。

高欢在军营里左思右想了三天,终于懂了老夫子的意思,派关一和高仲明如此这般的去操作,没过几天在徐州南部发生了几次恶性事件,一伙身披南梁军的贼人平阳郡和临潼郡内到处作奸犯科。抢劫百姓。这件事对陈贤达的影响很大,他在定陶防守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持,如今这些黑锅都要他来背,试想一下当地百姓会如何想他,会如何对待他的远征军?

这件事任凭陈贤达如何解释都没用,只能越描越黑,但是他不出来解释又不能平民愤,真是两头为难。他只能暗骂高欢的手段太下做,如此栽赃嫁祸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真是手段无不用其极。

下邳的地主财阀们来在慕容绍宗的部众撤走以后又想迎回曹贤。可是一听说了陈贤达的部众如此在徐州境内肆意妄为,加上高欢开仓赈粮笼络人心的做法正大行其道,愈加没有人愿意站出来造反了。

老百姓能吃饱了就想要安定的生活,他们不愿意造反,甚至敌视仇恨造反的人,因为害怕被牵连进无辜的冤案里,所以整个徐州境内,除了彭城、定陶和洷城三个孤城以外,其他地方都恢复安宁,重回东魏管辖的怀抱。

这是陈贤达、曹贤以及王法度他们所不愿看到的。随着攻心计的成功实施,连彭城都最终陷落了。鲜于谱都没来得及穿好衣服逃跑就被高欢的人马抓住了。其实彭城早在被围的时候就有人内通高欢了,后来的南梁军抢劫杀人事件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

徐州人善战是一方面,但是更多是他们团结。一州之内能做到同仇敌忾这是很难得,这是在其他州几乎看不到的。要不然也不会出来刘邦萧何曹操这些人了。

随着彭城的陷落,陈贤达在徐州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撤退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高欢怎么可能让他逃回梁国,说好的全歼然后再谈判的戏码肯定要照剧本演啊。于是小小的弹丸小城定陶。被高欢的十万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洷城的王法度早就落荒而逃,远遁到北扬州去了。

不要问我为什么高欢的人马越打越多,得人心者得天下,多了一点人马又算什么呢?陈贤达不想莫名的死在高欢手里,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守城,想尽一切办法求援,梁武帝萧衍亲自率领而是大军御驾亲征到汴州北部,但是就是不敢越过淮河来支援他。

高欢本来想灭掉陈贤达在跟萧衍谈判的,但是萧衍不想让陈贤达死在高欢手里,也是豁出去了开出大面额的支票:五十万银子外加三年向东魏称臣纳贡。可是高欢觉得萧衍诚意不足在此提高价码,一百万银子,五年向东魏称臣纳贡,且要先预付三年的贡钱,合计是两百二十万的银子,才能放陈贤达回梁国。

萧衍果然不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换取陈贤达,于是高欢继续日夜不停的攻城,整个定陶的外城都沦为焦土,城墙被投石车砸的体无完肤,有一阵子甚至北门的城墙都塌了,要不是陈贤达拼死组织民夫抢修,估计他是活不到回国的。

萧衍眼看这高欢是认真的要弄死陈贤达,且情况也越来越危机,出于日后东山再起的考虑,只能同意高欢的谈判条件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五章 徐州清理计划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