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的脸皮,如抽筋般抖动不停。
朱子龙看在眼中,心里则痛快无比。李邦华面红耳赤,感到有些招架不住,颇为狼狈。
不过,想到千万人,吾必从之。
他咬牙切齿的突然,向那些冲他说三说四的官员喝道:“以众凌寡,非君子所为。我是为不允之处,但是心照大明,天日可见。有错必究不假,可否一视同仁?”
“四海国公不顾高皇帝定下的规矩,然不成他的任何定计,都要凌驾与中枢之上,还得推行天下不成?便是士绅一体纳粮之策,以后也会推行天下?”
李邦华此言很有深意,有祸水引流之嫌。
但,确实是关系所有官员和大明读书人的利益,一时间堂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向主位上的朱子龙。
-
朱子龙的皇帝分身眼睛眯起,李邦华这句话里颇为险恶,一句话里面不知道多少个坑!
还以为他是个清流,也不知是兔子急了也咬人呢,还是本来就是大忠似奸!
随口一句话,便是如此的刁钻阴狠,难怪是半只脚能跨进内阁之人。
当然,内阁中多辈此等之人。
只可惜,这些人把心思放在了错误的地方。彼此党争不停,对朝政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明末朝堂为何乱象纷呈?多半原因来源于此!
明明诛心大半成功,可是此人却仍然不愿意面对现实。
朱子龙从龙椅子上缓慢踱下来,背手看着李邦华,轻呼一句斥道:“李公,论年纪,你可以做朕的爷爷那一辈份的人了,可是怎么还如此不成熟?连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不知道?你张嘴就来,什么都敢说,就没想过后果是什么?”
“邦华公啊邦华公,你让我很失望,你知道吗?枉你为清流中柱!真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李邦华被朱子龙猛的劈头盖脸一阵教训,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可是,皇帝骂大臣,就算无理也占三分势,何况这会儿还占着理,他只能是听着。
良久过后,他涨红了脸,嘶声叫道:“皇上,臣今日本来只是一腔碧血……”
“碧血不碧血的,谁知道?哦不对,是根本就不重要!”
朱子龙毫不留情的打断了他的话,重语喝斥道:“天子替天行道,上天罚行不罚心,评判一人种种,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你说碧血就碧血了,我怎么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你身为大臣,仅仅有碧血就够了吗?”
“圣人还有言,民为重,君为轻。再说了,是国家社稷重点,还是你个人的清名重要?还是说在你心中,个人名位,其实比国家社稷还重要?”
朱子龙这话,说的可就有些诛心了。
一阵暴风骤雨似的喝斥,骂得李邦华脑海中麻乱一片。也让百官们张口结舌,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自始至终,朱子龙都是在用嘴说理,没用过廷杖。
倒不是,他是啥正人君子,喜欢动嘴不动手。
主要是,你杀他吧,没讲清楚的话,铁定是杀人容易,失理更容易,那自己就白废功夫了。
不杀人,用廷杖吧!
那等于是帮人家增加名望,简直就是赔本的生意。
廷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不人道、严酷的刑罚之一,主要用来对付不听话的官员。大庭广众之下,让校尉用棍子打屁股,这不仅是对**的伤害,也是对人格的侮辱。
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因为触怒圣颜而被廷杖的多是耿直之士,往往获得舆论的同情,有辱斯文的廷杖便演变成一种荣誉性标志。
黄仁宇评价道:“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正德朝的王阳明说得很明白:“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归一。”
搞到最后,还有大臣故意冲撞皇帝,直言而上,希望自己把挨打的。因为,每每打完之后,就让一下子成为天下士大夫仰慕的楷模!
朱子龙哪能随他的愿?
你想死,我偏不。你想挨揍,我也偏不,我要诛心,然后是死是活,到时候就和我没关系了。
因为,你那到时候叫无脸见人而亡,是一种失败的体现。
反过来,是会帮对立方增加强声望的。
-
看到李邦华哆嗦的站在当地不知所措,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
朱子龙却是继续痛打落水狗,喝斥道:“有道是炒房兴邦,实业误国。哦不对,是空谈误国!什么叫空谈误国?就是你这种!说话不过脑子,张嘴就来。你这种行为叫严重的不负责任,又叫沽名钓誉!”
嘴巴说的太快,朱子龙差点把后世21世纪新中国,房价顺口溜拿出来解释明朝事儿了。
幸好反映的快,连忙缓过来。
“是不是今天的事儿,你一早的打算。如果走向不和你心意,你就还要跑到墙那边去撞柱子示威?然后得到外人几句夸赞,李公真乃忠臣也,怒斥贼子而亡?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你的为臣之道?这还不是空谈误国?”
随着朱子龙的声音越发的高昂起来,边上原来看热闹占大多数的其它官员们,这会儿也是目瞪口呆,若有所思。
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而伴随朱子龙的最终必杀技,大嘴炮连续会心一击。
李邦华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