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狙清>0134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

有句那啥话,真理愈辩愈明,大约是说的这种情况。朝中各路人马这一改换思路,不停分析,竟然真的分析出了大清最大的麻烦。

但是,这个结论颇为诛心,所以没人敢在皇上面前直言。但好在光绪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个麻烦,所以在见诸位臣工对徐烈突然的扩张行为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当即宰旨道:“让梁爱卿先去谈着,看徐匪的意见后朝廷再作定论!”

这也是无法中的办法。因为徐烈的突然发力,说清廷此时是“风雨飘摇”一点也不为过,还有什么实力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呢。

梁启超到了济南,徐烈就得到了消息。

可徐烈虽然有挟大胜之势与朝廷谈判的想法,但这事儿却也无法主动,他只有等朝廷的干员达到蒙阴,并问明来意后再出面。从这种心态看,徐烈的“赎金通电”貌似属于这种谈判的过墙之梯啊。

好在梁启超在济南只呆了五天时间,又开始启程了。

当然,徐烈只是一边观察着梁启超的行程,一边做着自己的部署。

扩军很好办,只要有钱有枪;扩张地盘也很好办,大军开去抢来就是。但前文已经说了,如果仅仅是这样,徐烈可以马上打到京师,把光绪从龙椅上赶下来。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要建设好一个江山,更难!这是徐烈在综合了杨改革原时空顾问团的意见后,自己得出的结论。

原时空新龙国搞了六七十年,能说把江山建设好了?能说就实现了当初的初心?在徐烈看来,这两个问题可能没人说得清楚。如果原时空的乱世从辛亥年算起,龙国甚至经历了整整一百年,也没把自己的事情理顺。

以徐烈的观点看,原时空有两件事百分百做得不够好。

一是在打倒或摧毁旧的社会中坚力量时,并没有建立或培育起一个新的社会中坚阶层,政治词汇中所谓的“主人翁”、“同盟军”等,不过是乌托邦罢了。虽然在临近二十一世纪时民间有培育“中产阶层”的说法,但官方文件中却没什么明确定义,其个人所得税甚至收到了贫民生活水准的人身上。二是在摧毁一个旧的价值体系时并没有及时确立起新的价值体系,导致三观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一直回避对资本的尊重,其结果就是导致十数亿人除了钱什么都不认。

而徐烈显然想在他的试验田里避免这种问题。

能避免么?徐烈当然不敢肯定,但徐烈却知道如何努力。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知道了方向,就一定要做。

所以,徐烈虽然心思确实系在梁启超身上,但手边的事却并不见少。

大军占领各县后,徐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招人。对此,徐烈其实几个月前就开始做准备了。

招人,主要是招收失地农民与流民。失地农民与流民,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活处于极端困难状态,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只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这些人又是最容易接受新生活新约束的人,因为他们此前的生活都没了,再留恋又有什么用啊。

所以,徐烈招人,并明确招人的条件时,“徐大善人”的名号立即在沂蒙特区传颂。

招来的这些人,先进行简单的卫生检疫,简单的劳动意识教育,然后对其一分为三:

一部分青壮分流加入蒙山军,当然不是报名就可加入,而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二部分准备作企业工人,当然前期要接受最基本的企业培训,这部分,还包括中年及部分少年及妇女等;三部分则是上两部分都不太合适的人,他们还可以去修路,去修水利,去开荒,去农场,去挖矿什么的,一句话这部分人大多脑子比较笨,学不会复杂的东西,只能从事简单而笨重的劳动。

不能说徐烈歧视他们,自从有了社会分工之后,虽然职业无贵贱之分,但确实有相对舒适与繁重之别。同样,在职业收入上,亦有高有低。不可能将每个职业的收入拉到一样的水平上,搞那样的平均主义对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同样对那些拥有聪明才智的人也是极为不公平的。

这个年代的龙国环境,虽然空气质量绝对不错,也没什么业污染,但“环境”二字整体上却不能说好,而是相当恶劣。譬如生产条件恶劣,没有水利,人们只能靠天吃饭;譬如很多土地抛荒,对社会财富是个巨大的浪费;譬如道路交通,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导致了哪怕一座宝山摆在面前,也难以将其变成财富的现状,所谓抱着金饭碗去讨口要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只要是有心的领导人,想要解决所处时代的民生,并不是不可能。而要解决这个时代的民生,貌似成本并不高,很多百姓,甚至只要求能吃一口饱饭就行了。

而这条道路似乎特别适合徐烈,因为徐烈拥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的巨大的物资能力。

有人或许会问,即便徐烈拥有强大的物资供应能力,但这些人未必能堪重负啊?这个说法,其实是站在原时空的过来人身份说话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并不是豪情,而是一种真理。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用的,而且是有大用的,关键在于社会组织程度,如果社会组织能力弱,组织程度底,自然有大量的人得不到恰当的任用;如果社会组织能力强,且允许人员自由流动,那么任何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岗位。


状态提示:0134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