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中华第一帝国>510:发现日本联合舰队

大约一个小时后,第二舰队从第一舰队的身后追了上来,因为第一舰队偏航了,这是个比较尴尬的情况,但是偏航对于海上船只来说却是极为正常的,特别是在这种天气情况不佳的状况下,更加容易发生偏航的事情。

而这种时候军舰上配备的六分仪或者八分仪根本无法使用,只能通过指北针,预先设定好的航线,航速,以及一些其他的辅助设备来判断自身的位置,但唯一庆幸的是,在半个小时后,第一舰队并没有见到第二舰队的身影,于是便立即使用无线电进行了联络,并且将舰队目前的位置告诉了第二舰队,于是第二舰队立即修正了航向,从侧后方紧急追了上来。

在这个没有gps定位导航的年代,两支舰队要想在海面上准确无误的碰面,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早些年,很多船只都只能沿着海岸进行行船,这样虽然会绕一些远路,但是却能够保证他们不会在海面上因为偏航,找不到陆地而饿死,渴死。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仪器被运用在航海上面,这也让航海变的不再那么恐怖。

像这种偏航的情况,只要确定了自己偏航了,那么就能够迅速的计算出目前所在的位置,放在以往,或者其他军舰上,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调整方向,然后朝着预定好的位置赶过去。

但是中华帝国却拥有无线电技术,这就极大的方便了部队的调度以及安排,第一舰队直接将偏航的情况告知第二舰队,然后又将新坐标告诉他们,所以两支舰队可以及时的修正新的汇合地点,极大的减少了航行时间。

在两支舰队回合后不久,天色便逐渐的亮了起来,远处的天边渐渐的泛起丝丝鱼肚白,火红的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映出丝丝金光,这画面美轮美奂,让人不忍破坏这美丽的一幕。

紧接着,两支舰队的指挥权全部移交给了总司令部,也就是移交给了萨镇冰,至此,两支舰队在海面上组成了中华帝国联合海军舰队。但是这种明显带有日本特色的舰队名字,又不大想使用,于是,舰队的名字就变成了帝国海军一二舰队。

舰队的汇合,意味着第一阶段的任务正式完成,紧接着,五艘轻型护卫舰脱离了舰队,以最大的航速朝着前方驶去,他们的任务是前往预定的伏击地点,然后找到日本舰队,通过无线电呼叫舰队前来攻击,并且跟随日本舰队,确保不会被他们逃走。

当然,这个时候日本舰队也不可能逃走,因为他们无处可逃,军舰的速度虽然能够让他们在战斗开始之前便脱离战场,但是那些运输着步兵的运输舰航速却并不快,而且大多数都是民用的货船,速度甚至只有十节左右,在这种速度下,除非是日本海军抛弃三个师团的陆军,否则绝对不可能逃走。

而派出去跟踪寻找的五艘护卫舰,火力和装甲情况很一般,但是却拥有着极其恐怖的速度,在牺牲了火力和装甲之后,这级别的护卫舰更是将航速提高到了恐怖的三十二节,也就是每小时能够跑到大约六十公里的距离,这种速度即便是在地面上,也能够跟一台空载卡车比拼,而在海面上,那就是绝对的速度王者,根本没有人可以跟的上。

当然了,造出这种看起来没什么卵用的轻型护卫舰,其总吨位更是只有两千吨不到,但是战斗力却不如相同吨位的驱逐舰,甚至还不如十几年前的致远舰,在之前的很长时间内,有很多人都对它产生了质疑。

但是很无奈,尽管质疑声不断,但这种小型军舰还是被生产了不少出来,甚至上面只配备了两门两联装105毫米45倍口径海军舰炮,前后各一,配备的是最新式的穿甲弹。但是其动力系统却采用了四千吨级驱逐舰的动力系统,这套动力系统也极大的压缩了护卫舰的内部空间,但是因为没有太多的火力,所以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舰员,综合一下倒是也足够使用。

而除了那前后各一的105毫米舰炮以外,这个级别的护卫舰也只有其他的三种武器,八门88毫米舰载防空炮,16门双联装37毫米60倍口径的舰载防空炮,以及两侧和前后按照二二一一布置的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

简单一点来说,这艘护卫舰更像是一艘防空鱼雷舰,而不是护卫舰,但是其恐怖的速度还是很让人震撼的,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军舰来跟踪敌人,侦察敌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特别是在空军的出现被众人得知以后,这才意识到这艘护卫舰的作用,说白了,他就是为舰队提供防空火力的,防止敌军飞机攻击舰队,虽然这个设计有些超前,但是也无所谓,反正中华帝国又有哪个设计不是超前的?

薄众治是编号为527号护卫舰舰长,因为军舰自身的问题,他属于海军所有服役的战斗军舰中,吨位最小,火力最弱,编员最少的军舰,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同为舰长的薄众治,在很多时候,其话语权都远远的低于其他军舰的舰长。

而薄众治现在也只不过是个少校舰长,驱逐舰的舰长一般是中校,巡洋舰则是中校或者上校,战列舰一般情况下就是上校,或者准将,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是后者,除非资历不太够,这样才会等一段时间再去晋升。

虽然在舰队中地位是最低的,但是薄众治却并没有气馁,反而认为他的护卫舰才是整支舰队所不可缺少的,火力弱,这个就是绝对的吗?薄众治在了解


状态提示:510:发现日本联合舰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