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黑田家的战国>第一百一十五章农业技术,为半俗不俗打赏加更

毕竟倭国这百年,各方势力之间征战不休,百姓根本就不能够很稳定的进行耕作,就更不要发展农业技术了。

大友家目前正是鼎盛之时,之后的九州攻略必然是不易达成的,这也就代表很可能对黑田家来,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黑田职高是非常崇拜孙武子的,孙子兵法几乎是倒背如流,对于这句话他非常的熟悉,这些年对于这句话也有深刻的认识。白了战争打的就是经济实力和后勤能力,哪一边能够有更强的后勤补给能力,哪一边很可能就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中间也包括在对手的领内抢夺的财富和后勤物资。

孙子还曾经曰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从黑田家崛起的过程之中,如果如真的分析的话,你会发现黑田职高基本上没有做过任何抢夺地方领内百姓钱粮的事情。

其一、黑田职高本就是一个爱护百姓的人,敌人境内的百姓,在敌人被自己击败之后,就是自己的百姓了。他觉得如果抢夺他们的钱粮,确实是可以减后勤的压力,但是很可能会失去在他们心中的威望,之后再想要重新获得他们的拥护,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会更大。

其二、黑田职高很重视自己的名声,在这个战国乱世之中,虽名声这个东西很可能一钱不值,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名声有时很重要的。在黑田家已经拥有了三百万石的消息传开之后,配合上黑田职高的好名声,还真的可能出现虎躯一震,能臣猛将倒头就拜的情况。

在一个地方,在精心的挑选之后,拉上一个老人作为自己的配角,展开一场作秀,就可以很容易的对百姓展示出黑田家统治者的不同之处,这样很容易就可以收获百姓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为什么黑田职高喜欢作秀的原因。这也是从黑田重隆作为家主开始,黑田家一直传承的传统。

其三、就是黑田家根本就不差那些钱粮,黑田家之前年产粮食就能够达到两百数十万石,还有每年最少两百万贯的贸易收入,这些钱粮足够支持黑田家进行全年度的万人以上大战了,而且即使领内还有大量的修路、水利、海防工程的消耗,财政上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黑田家很少会在别的大名家、豪族、国人众的领内进行野狩,这就对黑田家本身的后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证更多的粮食产出。

黑田家因为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领地变多代表可以开垦的土地也变多了,原本是沿海、沿河川的土地本就是良田,这样的土地想要提高产量,就只能够不断的精耕细作。

可以被黑田家的百姓们利用起来的就是西国众多的山地,滩涂这些不是很好的土地,黑田家在一些明国农夫的帮助之下,已经在进行梯田耕种的测试了,相信不久就可以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之中去了。

除了这些土地,还有原来一些的城砦所占用的土地,甚至是一些位置并不重要的大城坚城,也被黑田家毫不犹豫的给拆除掉了,获得的建筑材料,一部分将会用于重要城池的加固和扩建之中去,部分木质材料被焚烧,化作了泥土之中的养料,为之后的耕种打好基础。

相信以黑田家的农业基础,和各种技术的支持,还有领内吃苦耐劳的百姓,这些土地必然会给黑田家带来很大的惊喜和收获,这些都将是黑田家未来攻略四方的底气。

新式的农具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黑田家农业生产的状况,就比如上面提到的三件农具,踏犁可以极大的提高犁地的效率,也可以更深的进行土地的翻整,这对于水稻的生长环境是很有效的改善。

农作物生长绝对不是简单的浇水施肥那么简单,对于农作物来水、肥、气、热缺一不可,对于各种植物的地域分布,只不过是对着四个要素的自然选择罢了。就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农业对于天气、地理、水文、地质的各种要求,一点都不简单。所以在下一直认为,哪怕身上有诸多可吐槽的地方,但农民是这个世界上很富有智慧的一群人。

为了尽量减自然环境对领内农业生产产量的影响,黑田家在之前已经进行了诸如开挖水渠,疏通河道,加固河岸,加固海岸堤防等很多工作,而且大的这些工程,几乎是黑田家的领地延伸到哪里,黑田家就修建到哪里。

这样的一种态度,即表明了黑田家对于能够守卫住自己领地的强大的信心,同时也将这样的信心传递给了领内的百姓,让他们知道黑田家有信心守护这一方土地,也能够保护他们的劳动果实免受侵害,从而获得百姓的拥护。

这一次黑田家要推广的水车,也同样是元朝时候改进的。这里要顺带提示一下的是,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中间有支撑车轴的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转动,将水注入事先挖好的沟渠之中,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倭国之前也有水车,倭国的水车技术乃是唐朝的时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五章农业技术,为半俗不俗打赏加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