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新中华1873>第十二章 击退

这一通乱战,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火.枪队。

刘正风大难不死,如在梦中,旁边蹿来一人,气喘吁吁地喊道:“刘大人,我没来晚吧!”正是搬救兵的夏云桐!

夏云桐觉得汉民们民心可用,就将义勇军作为未来新军的实验品。

虽然没有武器,但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刺刀战术,他让汉民们全部手持竹竿,前头装上打造好的三棱尖铁,专门演练刺刀突击术。

动作也很简单,双手持竿,双脚前后站立,面对敌人,竹竿一磕,然后上步突刺,反复演练。

别看动作单一,但直接有效,这样集团化的冲锋极有威力,在重机枪发明之前,近代战争往往最后靠白刃战解决。

与后人的想象不同,欧洲陆军的白刃战能力极强,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最后是靠刺刀冲垮了清军,而日本陆军则完全是照搬法国,包括其拼刺刀的技术。

义勇军清楚自己的处境,城破了就意味着死,自己的父母妻儿都得死,因此有着最强的作战意志,虽然训练时间短,硬是顶住了番兵的进攻。

缓过一口气的火.枪队心神略定,终于装好了弹药,随着孟楚虎的指挥,义勇军撤了下来,等番兵一上来,火.枪队就是一顿乱枪。

由于距离较近,而且有义勇军的护卫,火.枪队的心理上大为不同,因此这次射击效果不错,一下子撂倒了五六个番兵。

随后,孟楚虎一声唿哨,义勇军再次涌上厮杀。

这样一来一回,前后就有了配合,番兵死伤不断增加,士气上大受影响,双方在城墙缺口处僵持不下。

就在此时,后方一阵喧哗,只见数以千计汉民涌来,领头的正是秦刚。

大家知道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秦刚登高一呼,大家立刻响应前来助战。

敲锣打鼓,呐喊助威,扔石头,丢砖瓦,声势倒也不小,尤其让义勇军士气大振。

现在形势明朗了,缺口还是太狭窄,只有七八米宽,便于火.枪队集火,同时番兵也无法充分展开,只能采取添油战术,最终只会是消耗战。

终于,番兵的后方传来一阵柔和、清澈的笛声,番兵听到便呼啦一下,放弃了缺口,撤回了城外。

乱哄哄一直闹到天明,城中方才惊魂稍定,经过粗略统计,练军死亡百余人,包括千总李秀山,义勇军也有二十多人阵亡。

同时,番兵也丢下了六十多具尸体。

另外逮捕处决了一批趁乱打劫,****妇女的流氓和逃兵。

夏云桐也很庆幸,如果番兵计划再周密一些,在爆炸之前就开始用竹排抢渡护城河,说不定练军根本来不及堵口,那时候番兵一拥而入,结局又将不同。

情况初步稳定下来,该是讨论未来了。

番兵显然已经集结在城外,胜负还是难料,练军在战斗中暴露出不堪一击的严重问题,现在战局迫在眉睫,必须做出一些大的改变。

整个过程中,作为地方长官的彭远春表现极糟,方寸全无,情绪失控,因为受了惊吓,至今还躺在床上哼哼唧唧,喘不上气来,其窝囊样让刘正风等人也深为不齿。

相反夏云桐表现突出,一手组织了义勇军,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其威望有了极大的提高,无论军民都十分心信服,又有夏献纶的授权,重任自然将由他来承担。

首先是部队的改编,众所周知,除了八旗和绿营,其他所有军队,包括湘军和淮军,统统都是自负盈亏的民兵组织,户部没有预算来发工资。

即便如此,编练地方军队,也要得到朝廷的许可,比如曾国藩练湘军,就有“奉旨练兵”的头衔。

因此夏云桐要对军队做根本的改编,但仍然保留练军的名义。

一方面对人员进行汰换,那些临阵脱逃的自然军法伺候,战场表现不佳的也一律剔除,火.枪队还要检查枪管,有的塞满火药,却没有放铁珠;有的甚至将通条整个塞进了枪管,说明士兵战时的混乱。

最后只剩下了极少数老兵,其余名额都被义勇军替代,火.枪队指挥官仍旧是刘正风。而其余的练军部队,指挥官改成了孟楚虎和孙雄飞。

另一方面,还组织一个老百姓队伍负责工事维修,后勤运输,夏云桐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后现代的名字“民工队”,首领是秦刚。

而夏献纶利用自己“便宜行事”之权,给三个汉民首领战地授官,孟楚虎为署理骁骑校,孙雄飞是署理兰翎卫,秦刚则是署理主簿。

虽然只是八九品的小官,毕竟是有职有权好办事,这算是为未来培养亲信吧。

秦刚一上任,便奉命率民工队进行了两项工程,一项是对坍塌的缺口进行封堵,另一项是在护城河靠城一侧,开始用泥土垒起一道女墙,计划达到两米高,这样有助于防止番兵大规模的抢渡突袭。

同时,夏云桐开始调查昨晚的爆炸,他一直对那巨量的炸药心怀不安。

据幸存者回忆,唯一的可能是番兵连续几天,趁着凌晨时分哨兵疲困,偷运火药过河,堆积城墙根边,用泥土草灰掩盖,最终引爆得手。

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吏检验现场残留,发现这些火药不仅量大,而且质优,比例均匀,配比严格,应该是军用炸药。

他正感到不安,下面又传来了一个重大发现:民工队在东门外护城河边赫然发现了一个幸存的番兵!

倒塌的砖石、一棵折断的大树、倾斜的土坡,形成了奇妙的物理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击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