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新中华1873>第五十章 舆论如山

4月15日,北京。

经过几番会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共识,伊藤也将索赔的金额大幅度降低。

会谈间隙,李鸿章的心情很好,这次外交风波总算又被他糊弄过去了。

他正轻松地喝着茶,干儿子盛宣怀跑了进来,脸上满是震惊和无奈。

李鸿章很奇怪:“杏荪,何事惊慌啊?我教谕你多次,居移气,养移体,修身内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要点城府好不好……”

没等干爹说痛快,盛宣怀赶紧将最新的一份《申报》递了过去,上面斗大的标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副标题是“淡水厅昨日绞死七名日本官员”。

李鸿章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手中的茶杯掉到地上,“当啷”摔了个粉碎……

与此同时,日本《时事新报》也以号外的方式,报道了发生在淡水的惨案,福泽谕吉以极为悲痛的笔调,评述了事情的经过:

“这七位大和民族的英杰,在这民生多艰的时代,前往异国他乡,为帝国,为子子孙孙开拓着未来,最后却横遭绞死。

尸身被抛于荒野,任由野狗啃咬吞食,而他们的祖国还在空言座谈,与支那无休无止地谈判斡旋,如此懦弱,如此无能,怎不让仁人志士扼腕痛惜,涕泪长流呢?”

他还将这殉难的七人称为“七君子”。

社会氛围就像蓄势待发的火山,舆论众口一词,一定要为“七君子”复仇!

不断有人跑到太政官署前抗议,甚至有人剖腹或****,刚建成的东京上野公园,数万人集会高喊着:

“为七君子复仇!”

“打倒无能政府!”

“圣明的天皇,请谅解这赤子之心吧!”

愤怒的民众甚至烧掉了外务卿副岛种臣的宅邸,大久保利通更是被视为“****”,人皆曰可杀。

……

如此情势,让身在北京的伊藤等人十分尴尬,现在牡丹社事件已经无关紧要,夏云桐成为了焦点,不能解决掉此人,所有的谈判都毫无意义。

伊藤博文提出,必须严惩夏云桐,其余的可以徐徐商量。

李鸿章也很恼火,但现在要治夏云桐的罪可不容易,倒不是因为翁婿关系,他恨夏云桐横生枝节,还说什么技术故障,根本没收到电报云云,分明是在狡辩。

可偏偏舆论翻转,朝野一片力挺夏云桐的声音,清流派大声叫好,大部分官僚都觉得扬眉吐气,称赞夏云桐好样的,有血性。

甚至一向与李鸿章势同水火的左宗棠,也公开称“生子当如夏云桐”!

民间知识分子更视其为民族英雄,最妙的是连满清贵族,也纷纷为夏云桐说好话,说他“情有可原,其忠可嘉”,当然是因为买了夏云桐的理财产品,怕他万一有个好歹,投进去的钱就血本无归了。

进步势力与腐化堕落势力同声叫好,舆论如此一边倒,可以说前所未有,连慈禧也不得不保持了沉默,他李鸿章又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惩办民族英雄呢?

对于伊藤博文的要求,他索性双手一摊,一推四六五。

这段时间,夏云桐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上,不断有人来信来电,鼓励支持赞誉居多,还有人捐款捐物。

德国领事克劳奇也很高兴,在他看来夏云桐是听取了自己“主动出击”的建议,同时也善意提醒日本可能的报复。

英、美领事则显得态度冷淡,不过夏云桐也无所谓,政治无非是相互利用,朝秦暮楚,早在意料中。

此时的日本仿佛一座愤怒的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大久保利通就是堵住火山的人,他强力压制朝野舆论,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4月19日,伊藤博文从北京发回的长电,介绍了双方谈妥的《清日北京专约》草案内容:日本出兵台湾为“保民义举”,清政府“不以为非”;

清朝给予日本白银50万两,其中10万两作为军费,40万用于购买日军在台南修建的道路和营房;

淡水厅地方官员处置失当,相关赔偿细则可另案讨论。

这个条约承认了日本出兵的正当性,变相给了日本吞并琉球的借口;

同时承认淡水厅的过错,另案讨论等于是暂时搁置,李鸿章和两宫皇太后对夏云桐的自作主张非常不满,但希望等舆论冷却下来再“秋后算账”。

伊藤博文坦言,这是他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大久保咬牙切齿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接受这份草案,尽快了结掉争端。

但这时,条约的内容已经传了出去,不要说激进派无法接受,连內治派也觉得这样太过窝囊,抗议声不绝于耳。

但大久保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为使条约顺利签署,不惜得罪任何人。

两天之内,反对最激烈的外务卿副岛种臣、司法卿江藤新平、参议后藤象三郎和大木乔任等,相继被撤职。

在民间进行串联的社会名流,如林有造、片冈健吉、大江卓、竹内纲等多人被捕。

4月23日,甚至原萨摩藩藩主岛津久光,和声望极高的著名作家和意见领袖福泽谕吉,也以煽动叛乱罪被捕。

同时镇压了改革和保守的代表人物,表现出大久保利通坚持自己“內治优先”理念的钢铁意志。

如此强势让明治天皇也觉得过分,让他在这样的条约上签字,对于天皇的至高威望是很大的伤害,私下里跟近臣抱怨:“大久保真该死啊。”

一语成谶。


状态提示:第五十章 舆论如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