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书友道潜物华的月票!)
常威六人走的很慢,用了三天时间才晃悠到塞外最大城--归化。到达此处,常威才清晰的感受到塞外和大明的分别。
大明称为边墙的长城创造出了一个隔绝中外的结界,边墙内是大明朝廷治下的陕、山二省和北直隶诸州府,那里虽然也有天灾人祸,也有贪官污吏,也有民不聊生,但总体的趋势却是秩序。但七月的边墙之外,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草原却是混乱无序的。
隆庆六年(1572年),驻牧于土默川的鞑靼俺答汗和三娘子召集各族能工巧匠,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建了一座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城池。
这座由青砖砌成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远望一片青色,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鞑靼人叫“库库和屯“,汉译“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万历三年,城池建成,明廷赐名归化城。
万历九年(158l年),三娘子又修筑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外城。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克归化城,十年,皇太极战败林丹汗,纵火烧城。
因而,此时的归化城城池破败,一片混乱和颓废之势,在外城之外,搭建了许多的乱七八糟毡帐和低矮土房,骆驼、马匹、牛羊满地乱跑,四处都是粪便味道。
残破的外城之内,街市虽然杂乱却也热闹,草原上有马匹、牛羊、皮草、药材、青白盐,等诸多物产,在游牧民族眼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不稀罕。但在中原,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紧俏商品,而且两地的差价非常可观。
反之,中原的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胭脂水粉、铁器、手工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却是游牧民族非常紧缺的,他们愿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来交换紧俏的中原商品。
在商人眼里,生意是没有国界的,哪里有差价赚,商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这种差价贸易催生出许多商业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于中原和草原,寻找各种赚钱机会,而频繁的贸易往来形成贸易网络,在网络的沿线也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定居点、村镇,这就是自然状态下经济生态的演化之路。
后金皇太极登基大典前后,用于封赏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制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过三千匹绸缎。其中仅赏赐科尔沁、扎鲁特等十六部,五十位位蒙古王公的绸缎有三百多匹。在中原,在江南,这只是一个小作坊一年的产量,不算什么,但对于不产绸缎的草原和辽东来说却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货,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而输入这些商品的最大商人集团就是晋商,他们不但在大明内部做九边的生意,还和蒙古、后金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不要说丝绸、茶叶,就连铁器、粮食、武器,甚至是火枪火炮等违禁品他们也敢往后金卖。
归化城外有俺答汗为三世大喇嘛索南嘉措建立的大召寺,还有弘慈寺和银佛寺,所以,真如韩追所说僧道之流在这里很吃香。
因而,常威六人也没遇到什么人盘查,越过外城,想进内城去转转,却被城门口的守卫拦住了,内城是土默特部落统治者巴尔斯博特汗以及土默特贵族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出入令牌不许入******城进不去,留在归化城也没多大用处,索性将落脚地选在归化外城南门的青冢边上,这里是小黑河、哈喇沁河、大黑河交汇处。
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长草青,故名青冢。此处葬着千古奇女子王昭君。
以青冢为中心,附近杂居着过万的蒙、汉、藏、回、畏兀儿等族百姓,这些人半农半牧,分别由土默特部落的百户、千户、万户统领。
这一次是秘密来到塞外,常威只携带了价值三万两的金珠和银票,火枪、宝剑、汗血马更是全部不带,甚至连锦衣卫在塞上的密探都不敢动用,全靠身边这些人行事。
买了几顶毡帐居住下来,几人利用僧道的身份在附近转悠三天,与北斗七子等人取得联络,汇总情报得知:许多汉人或被鞑靼骑兵俘虏为奴,或逃避租役,或经营商业,而大量流入蒙古。
归化城以东的丰州,有五万余汉人居住,居屋佃作,筑造土城名曰板升。嘉靖末年,在三娘子悉心经营之下,鞑靼和大明关系很好,马市贸易极盛,除官市外,又与塞下民互市。
万历末年后金崛起后,为了拉拢鞑靼共抗后金,两家关系愈发和睦,长城附近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近疆水陆屯田垦治如关内。
鞑靼领主的财富显著增加,其币帛牲畜,动以万计,特别是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等部所在地,随着关内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农业和手工业,甚至是炼冶、铸造产品都有显著增加。
不过,这些年由于漠北的喀尔喀五部,鞑靼东部的科尔沁六部被后金征服,与其接壤的察哈尔林丹汗又连战失利,所以鞑靼的东部地盘已经丢光了,现在还握在手中就只有黄河四套地区,再往西就成瓦剌的地盘了。
林丹汗一死,土默特、鄂托克、鄂尔多斯、乌审旗、准格尔各部都不承认林丹汗的继承者额别,除了后套的阿拉善旗和东套的杭锦旗,都在蠢蠢欲动,意欲争夺汗位。
常威耻笑道:“额别那个笨蛋,为了传国玉玺,在镇远关损失了大把人手,现在别人不收拾他才怪,不过,阿拉善和杭锦旗是怎么回事?竟然还支持额别。”
唐锦衣怪异的看了他一眼道:“这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