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硬汉兵王>第448章 接收华北

华胜利目送着孙永年离开的了鹤岗县城,他转调马头,骑着火海龙驹枣红战马回到了鹤岗县城内。华胜利因为自己写好的党-员转正的申请书,交给了中-共-满洲省委的代表孙永年后,他的心情格外地好,他来到了校军场继续训练新兵……

一九三三年十月之际,艳阳高照,但是已经渐入秋季。东北的农作物也是到了这时节是收割的季节了。而鹤岗县城内中有挺大一部分的老百姓在城外也是有田地的,而鹤岗县所辖的六乡四十八村子里的农民们也都到了收粮食的季节了,这几日来,根据抗日义勇军**旅的侦察兵的来报,日本鬼子有多支小股的部队,常常偷袭进鹤岗县城所辖的边远乡村内,对正在田地内收割的普通老百姓们进行屠杀,然后抢走部分粮食。些还在田地里面的大豆和高粱还有玉米等农作物,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日本鬼子在临走之时,便放了一把火,将那里烧光。

由于日本鬼子进行的是小股而分散机动的部队,潜到鹤岗地区的偏远的小乡村进行的破坏秋收活动,因此抗日义勇军**旅的驻守在县城周围的主力部队很难捕捉到与日本鬼子这些分散的小股破坏部队进行正面作战的时机。这种破坏活动,吓得鹤岗县内的各个乡村里的老百姓们望着自己一年辛苦种在地里面的粮食而不敢收割……

华胜利知道,这一招便是日本鬼子的歹毒之处,日本鬼子们强攻不下抗日义勇军**旅所驻守的鹤岗县城,就对鹤岗县的偏远乡村的农民下手,这样破坏鹤岗县的农民的秋收,可以在军粮和鹤岗县的人心上给予抗日义勇军**旅严重的打击。

接到了这军情后的华胜利,急忙调动抗日义勇军**旅的第一团的两个连,分成二十个小队,每个小队再带领抽调来的新兵营的一百名新兵,这样一共出动了二千二百多人的抗日义勇军**旅的战士,共分成了二十个小队,向鹤岗县的乡村的老百姓的农田进行驻守,严防日本鬼子的小股部队的到来。这样也可以让夏开伟所训练的新兵经历实战的训练……

华胜利的这一招“化整为零”的作战方案,果然好使,日本鬼子们再次来袭鹤岗县城的秋收的老百姓们时,抗日义勇军**旅被华胜利派出去的那二十个歼敌的小分队,果然在鹤岗县的乡村之内,以守株待兔式地守敌来袭作战的方式歼灭掉了日本鬼子的来扰之敌……

经过十几天的关于鹤岗县内的秋收保卫作战后,抗日义勇军**旅不但保护住了鹤岗县城内老百姓们的秋收顺利地进行,而且还将还在这场秋收保卫的作战中,将日本鬼子来犯日军和伪军共歼灭掉了近千人,极大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也使抗日义勇军**旅在老百姓们的群众威信得到了提升,再者也让夏开伟经过向个月训练出来的抗日义勇军**旅中的新兵们,得到了实战的锻炼,使得抗日义勇军**旅的整体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华胜利这边的抗日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而整个中国在进行了一九三三年的夏秋之交时,由于*******政-府在之前,与日军签订了《塘沽协定》,双方、特别是日本鬼子的关东军在得到了利益的情况下,日军的侵略的步伐也止步在了华北地区,不再向内地进行侵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日本的关东方向所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对中国的自从“九一八”事变形始侵华以后,这种快速地占领了中国领土的速度,真的是远远地超过了日本鬼子们的预期,真的是让他感觉到了占领完了东北三省又占热河,再兵进华东直逼平津,这种作战速度真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方面让日本鬼子们得意忘形了起来,而另一方面日本鬼子们每占领一座中国的城池或者是重要一些的县城、交通重镇,就不得不分兵而守之,这样一来,在正面对中国守军的作战中,没有太多消耗的日本鬼子们,反而在攻打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后,日军因为分兵而显得捉襟见肘了。

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现在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们的岛国之内,在政坛之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者便是主张极力地军国主义扩张而彻底地将中国全部侵略下来,这对于一九三三的正在遭受着经济危机的日本来说,打大规模的侵略战必然消耗的军费开支要超极巨大,而以当时的日本人国的国力来说暂时无法达到支持关东全面地侵华……日本国内的政坛上的另一种强为多数派的主张战略,那就是日军的关东军已经占领了东北三省和热河省,而日本国内无法支持住关东军南下攻打中国的中原地区,如果那样做了以后,将*******政-府直的给逼得“‘狗’急跳了墙”后,倾中国的全国之兵向关东兵进行全力地抵抗和反扑,那么占领了东北三省和热河省及华东部分的日军,有极大的可能被中**队所打败,起码论兵力人数上,现在在中国的日军毕竟远远不如中**队的人数多……

因此,日本的国内的政坛上第二种声音占据了主流,也就是不要急着向中国关内再进军了,这样一来日军的分兵太多,而日本岛国本土上又一时无法提供大量的日军入华,加上经济上的困境等原因,对华的大规模的侵略作战根本不现实,可以再等几天,待机而动,徐徐图之,现在最为关键的就是将日军在华已经和武力取得的既得利益保留住,然后以东北三省为后方,积累侵华的军用物资、财力、资源等等,


状态提示:第448章 接收华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