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尤其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很多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一夜出名。
毫无疑问,林逸淘宝500万的这段视频,作为当红的讯息,被疯狂的人们传发出去。
短短一天,点击量就达到百万。
为什么这个视频会被热捧,究其原因,第一,林逸是草根淘宝中的一名;第二,当今民间鉴宝淘宝活动正处于热潮时期;第三,民众集体捡漏的心理在作祟。
此刻,在学校,在商店,在马路上,在视频传播的任何一个地方---
即使很多人不懂小人书收藏,也忍不住握紧拳头高喊一声:“中了!”仿佛视频中流淌出来的不是小人书,而是满箱子的金沙和钻石。
可以说,五百万的捡漏,使得人们对林逸这个幸运明星开始关注起来。
而随着人肉式的搜索,很快,林逸这个“草根”明星的淘宝历史就被挖掘出来,从书摊淘宝,到百万画稿,百万佛经,再到千万诗稿……除此之外,他竟然还上过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他在节目中的视频,又作为新一波的热点,在网络中传播开来。
如果说淘宝五百万,靠的是运气,那么在节目中林逸的表现,就是完全是正儿八经的“鉴宝大师”了。
逆天的运气,天才般的鉴宝能力,再加上本身又长得像明星一样帅气,林逸想要不红都不可能。
“厉害,短短两年靠着眼力,竟然淘宝成为千万富豪?林逸不愧是传说中的‘捡漏大神’!”
“他简直不是人,不,应该是外星人!鉴宝,捡漏,线装书,新文学,小人书,好像所有宝贝都被他随手捡到---天呀,他难道有火眼金睛?!”
“我已经无法用词回来形容他了,也许他真的是外星人!”
……
作为林逸的朋友,又是给他做了专访的记者,姜立夫非藏懂得“趁热打铁”的意思,因此在林逸占据网络八卦头条的时候,他将采访林逸的专辑《书话之古籍鉴别》在电视节中推了出来。
于是,这段节目就又作为林逸的一个新热点,顺势被推到了网络搜索第一位。
林逸在节目中的儒雅和睿智,作为草根出身,而非专业学科出身的鉴宝专家,他的鉴定言论引发了新一轮的“淘宝热”,据说短短一个星期内,古玩市场的旧线装书就售卖一空,所有喜爱淘宝的藏友,都把林逸的话当成了淘宝指南,希望能够在市场上淘到一两本宋元,或者明清古籍。
一个人,带动全国“淘宝热”,这在以前从未有过,今后估计也不会再出现。
凭借这突如其来的走红,原本在“文化界”默默无名的林逸,竟然也开始有了一点点名气,而这种意外是谁也没想到的。
……
“文化圈”不同于“古玩圈”,古玩圈什么人都有,三教九流,贩夫走卒,摆地摊的,开古玩店的,小藏友,大藏家……这些统统可以称之为“古玩圈”,旧书也属于古玩,所以林逸也算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且作为圈子里百年难得一见的“捡漏大神”,正像狂风暴雨般洗刷着无数藏友玩家的感观和认知。
可是文化圈呢,这个圈子就特殊了,属于百分之三文化精英才能玩的圈子,像那些专家教授,文化名人,作家美术家音乐家……他们把这个圈子包圆了,你是什么东西想要融进去,那就必须要有两把刷子。
想当年作为“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很艰难地才被大家认可,出了几本书,引发了一波热潮,然后成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超级畅销书作家,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这才引发文化界的“关注”。
相比之下,林逸这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刚起步,尤其他作为正规进军文化界的访谈节目《书话》,虽然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但很多古版本专家,以及古籍研究学者,对于林逸对古籍鉴定做出的总结,还是抱观望态度,认为林逸只是业余玩家,不代表这方面的权威。
林逸对于自己能不能挤进“文化界”丝毫不感兴趣,对于他来说,只要有书淘,有书看,就一切完美。他这种想法,被姜立夫斥为“胸无大志”。要知道,林逸的“书话”栏目可是他的作品,林逸不被文化界接受,就等于他姜立夫的作品不被文化界接受。一直以文化界新秀自居的姜立夫绝不认可这种失败。所以他计划进一步对林逸进行包装和宣传,既然中国能够出一个上了“百家讲坛”的马未都,为何就不能出一个上了“书话节目”的林逸?
……
由于突然走红,这几天林逸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网站,还有不入流的八卦媒体想要采访他,这些都被林逸拒绝了,按照姜立夫的话来说,虽然在文化圈你还没真的成气候,却要懂得洁身自爱,这些不入流的媒体最好少接触。
林逸倒不是听了姜立夫的话才拒绝的,完全是因为这些人太烦,根本就不知道脸皮是何物,脸红是什么。到了最后,这些人还是不断打电话骚扰,林逸直接把手机关系,这下彻底安静了。
三天以后,当林逸再次把手机打开的时候,一看,乖乖,上面竟然有几十个未接电话。
其中有三个是老妈打来的,两个老姐打来的,一个姐夫打来的,还有曹一刀打来的,黄教头打来的,老郭打来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