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起,江山西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雄纠纠,气昂昂,冯小宝大军的军歌嘹亮,班师回营,一路进入通湟县的湟水大桥。
那里早就是锣鼓喧天,得胜彩棚高搭,军人皆领大红绢花一朵,系于身上,再喝上一碗得胜酒,百千民众齐声欢呼“大唐万胜,我军威武!”军民其乐融融!
这仅是初迎,回到通湟县,举县欢庆,当天大摆宴席,lùn_gōng行赏。
明面上的功夫大做特做,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庆幸。
冯小宝去过西域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兵疲不堪再战!
西域不好打,实际上打仗的时候不多,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上,环境险恶,真可谓是战天斗地打敌人!
军人们的精力透支,疲惫不堪,就算人可以支持住,马都残了,还能怎么战斗,而换马不是说换就可以换的。
无法再次行动,安西四镇的“于阗”留待明年看看有没有机会出兵了。
冯小宝遂对一场战争为什么持续这么久深有体会了,他私下对部下说道:“……西域作战,徒费钱粮与军力,不可再为,须一心一意,准备对吐蕃之战,直捣逻些(拉萨),一战毕其功也!”
众皆称善,大伙儿都给西域给搞怕了!
实在话冯小宝这趟西域之行,在军费上大亏特亏,根本是入不敷出。
哪怕他是禁军待遇优厚,但朝廷自有定制,例如每个军人每天花用和马匹支出多少铜钱、可想而知,比起府兵,只是待遇稍好。
而冯小宝军用多吃肉食、马匹吃得比人好,费用是朝廷给不出的,只是帮补。
他这是奉公外出,朝廷对于立功人员的赏赐不差,冯小宝也不能够再多加(赏金不能够多加),否则让人弹劾他别有用心。不过冯小宝可以用上好的马匹、兵器还有不流通的金币再有特意铸造的纪念章例如西域一战等进行进一步的奖励。
阵亡将士的抚恤,冯小宝得多给,这点倒不怕人惦着。
补给损失的马匹、兵器装备等等,冯小宝部队用的都是好货,补充回来的价格自然高企。
从战争中得到的收益微不足道,吐蕃人先到,什么好东西都给抢走了,唐军后来,因为地方特殊的关系,不便大开杀戒,四出抢劫,得不到什么战利品。
钱,确实花了不少,但收获同样巨大。
作战经验、作战经历万金不换,活着回来,下次就可以杀更多的吐蕃人。
参谋部总结出来的经验得失还有撰画的地图,都可以编成大部头了。
先不论什么,起码下回,冯小宝出兵西域,路途一清二楚,不用向导都没有问题。
再有与吐蕃人野战的经验、攻城的经过,都弥足珍贵。
军官就是这么不断地打仗,慢慢地成长起来,杀人的本事也越来越强。
冯小宝没有再升职事官,毕竟以他的年龄,这个职事官已经骇人听闻。
若不是朝廷策划对吐蕃作战用人之际,风云际会之下,也不可能升到这一地位。
武散官(寄禄官)则由从七品下的翊麾副尉升为从七品上的翊麾校尉,文散官则为从八品上的“承奉郎”。
文散官之所以升官,是因为他在通湟县屯田有功!
开垦田地四十五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160斤左右。
他以前亩产150斤,现在不过提高了10斤,就已经得到了朝廷的大为嘉许。
亩产160斤,比起后世的亩产吨谷收成自然不值一提(2000年,天/朝在山西曾经得出亩产1035.73公斤的记录,次一级的收成为亩产864.67公斤和713.43公斤),但在那个没化肥没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年代来说,已经不差了,那年代许多地方的亩产甚至不到百斤。
四十五万亩的土地得出平均亩产160斤,冯小宝的屯田大获成功,自用、充当军粮、牲畜口粮和酿酒,尤其酿酒出售,赚到盘满钵满,让他的“董事会”(投资方)极为满意!
朝廷不鼓励酿酒,因为粮食得来不易,以粮食酿酒的利润高,但粮食都用去酿酒了,百姓吃什么?
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历代封建王朝对于酿酒管制得非常严厉,朝廷度量储粮可以酿酒,豪门大族可以酿酒,普通人不可以大量酿酒(少量的酿酒还是允许的。)
通湟县又不同,它那里大量出产粮食,外运不便,用来酿酒,很是恰当。
出产的“西海酒”极富盛名,都是烧酒,高度酒,利润极高!
当然朝廷收的酒税也很高,这就成为了冯小宝这位县令的成就。
除开粮食,通湟县的牲畜出栏数也很大,马匹上万,牛羊满山。
水泥、药材种植、肥皂、提炼香精、奶酪、肉干、皮革、水产养殖的生意都非常兴旺。
具体的运作与冯小宝p毛关系都没有,冯小宝根本没什么时间理此俗务,他这个县令在县衙大堂上没几天理政,甚至连放告接状也不理会。
生意上的事务,由十位职业经理人组成,他们当中是有经验的掌柜、老农、牧场老板等组成,是大唐中职业经理人的顶尖人物,都是熟人推荐各行业的好手,事务由他们共同准定。
冯小宝有自知之明,他什么都懂?亲自操盘,做得比职业经理人要好?不可能!
在初期开荒之后,将他的事业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去经营,他只提点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现代化的经验知识,例如马场必须隔离,以防马瘟;例如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