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座城的重要性,艾哈迈德看得出,唐人自然更清楚。
说是唐军西征的咽喉一点都不为过!
既然是咽喉,唐军每天除了侦骑远出,到处搜索可能的威胁之外,再就是修筑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烽火台!
唐法:凡边城侯望,第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可以相互看得见,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围筑边障。
唐人工程兵加上民夫,以神速的动作,沿着进攻路线的两侧,使用水泥和钢筋,即修建起一座座的烽火台。
烽火台作为军事的野外小据点,作用毋庸置疑,它一般都占据高位,居高临下,俯视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凭借着望远镜!
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让一个小小的军事据点也可以装备上之前韦晞才拥有的望远镜。
除了守株待兔式的侦察,它还可以在台里的第一层养马,中间则住人,给人和马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更好地完成侦察任务。
论起遮风挡雨、帐蓬的作用完败于烽火台,它对对于士兵的休息、士气更佳,于是当大食军队出动时,一座接一座的烽火台点燃起来,
三道烟!
按军制,低于一千敌人来犯点火烟一道;多于一千少于一万点火烟二道,过了一万则是三道火烟。
除了烽火台,又有骑传不断地送来敌方情报,此时杨成献已经坐镇在巴别尔城里。
“至少五万敌人,服饰不一,乃各个地方联军,大部分是步兵,有少许骑兵,来势很急!”
“同时,他们选择的道路多是山岭路还有,不利于我军骑兵机动!”
“更多更新的情报在刷新中!”侦察参谋向杨成献报告道,用了刷新的词语。
现在作战室,在众人面前摆开的是一个沙盘,没错,就是附近地区的沙盘,展示清晰明白的地形,参谋们在上面插上了小旗,再一看地形,果然不利于骑兵机动。
骑兵上得山上,没有空间跑不动的话,步兵会砍你的马屁股,搞不好连小命都没了!
想放风筝还得看地形。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城市外照样有大片的山岭丘陵,而今更不消说,敌人是土著,熟知地理,善加利用,不好对付。
“对方打的旗号是苏丹·哈希姆·艾哈迈德,此人是个老兵出身,在北非打过仗,曾有一千破五千土著的战迹,为人坚忍,作战勇敢……”
“原有兵马二万,进入战争时期,可能有四五万人,其中三千是阿拉伯马骑兵,实力在诸城主里一流水平。”
有一个情报系统的好处真多,还没开战之前,唐军就摸清了情报,建立了主要对手的档案资料,一些资料恐怕艾哈迈德都不记得了。
“这样的对手啊!”杨成献沉吟着。
公认的最能打的是唐骑,没决战之前来个放风筝,射得对手魂消气散,处于唐骑打他们,他们打不了唐骑的郁闷境界!
一旦决战,唐骑诸多骁将和重骑兵冲锋加上轻骑兵放箭,能够与唐骑进行高峰对话的对手没几个。
但是,艾哈迈德如此调兵遣将,就将唐骑给废了武功!
余下的选项是步兵对步兵,一是硬p,但崇山峻岭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反倒消除了唐军武器之利还有战术之妙,要阻击五万以上的步兵,已方至少得付出三万人死伤的代价。
死这么多人代价完全付不起,杨成献作为大将军级别的高级武官,他的死亡指标是十万打下。
所谓“死亡指标”就是军中术语,比方说一次演习,死掉个把人,组织演习的军官屁事也无。
但要是一个千人演习死掉上十来人,那个指挥军官会被处分,上百人死掉则掉脑袋都有可能了。
无论是训练、演习,都得来实的,动真的,碰硬的,不要怕死人,作战更不消说,视对手的不同,死伤军队绝对是允许的,要想一个不死,投降了事都不成。。。会可能被屠杀,一个不剩。
不过,杨成献作为韦晞的兄弟,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有体会!
韦晞为什么要放风筝?为什么给部队那么好的装备?还有往战地医院投入那么多钱?
一切都为了少死人,他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作战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除了无脑的蚂附攻城,不死上许多人是没办法攻下城,但即便是攻城,韦晞也开发出了多少种前所未有的方法!
计划死伤三万,就是一万,杨成献都心痛得要命,那可是一万条活生生的生命,父母养上十六年才可以参军,不是种地一年就可以种出来的结果。
所以硬拼,下下策,out!
再有一种方法是伏击敌人,找寻险要地方,布下军队设伏。
听起来很诱人,但此批来犯敌军专走山岭,想来熟悉地方,是土著,想伏击他们的,搞不好都不知道变成谁伏击谁。
因此伏击亦out!
又或者是发挥“基建狂魔”的超能力,即时加强巴别尔城和刻拉利城两城城防?
好主意!
但是敌人围攻我咽喉处两城,敌即为我心腹之患,岂是癣疥之疾可以等闲视之。
后勤线好脆弱啊,一旦被敌人破城,过河的我大军即有后路被断的危险。
这就是韦晞冒险大进军带来的后果,杨成献不禁苦笑。
他想好了方法,眼中冒出一股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