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龙腾1856>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

: 中俄海军在敖德萨的大战中,就在“亚历山大三世“号和旗舰“苏塞洛夫公爵“号相继沉没之时,“博罗季诺“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炮火的洗礼没有持续多久,集火射击后的第4分钟,“定远”舰射来的一枚12英寸炮弹,命中了这艘战列舰的要害——副炮弹药库,威力巨大的无烟炸药轻易就引爆了这死穴。巨大的爆炸波及到其他的弹药库、彻底撕列了船体,这艘战列舰一瞬间就在剧烈爆炸的碎片里消失无踪,现场惨不忍睹。

相比之下,沙俄“鹰”号和“光荣”号比较幸运,虽在先前的战斗中被击伤,1/3的锅炉熄火主炮也完全失效之下。但是当熬过可怕的“鱼雷之夜”后,以旧式铁甲舰“尼古拉一世”号领军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残余,将伴随着朝阳一起,再次面对与昨天一样可怕的火力轰击。自知抵抗下去有死无生的舰队代司令、俄国涅鲍佳托夫少将最终选择了投降。

敖德萨这一场大海战,持续两天,中国舰队击沉俄国舰艇25艘,包括3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俘虏俄国的军舰10艘,从此,沙俄的黑海舰队成了历史。

沙皇尼古拉二世听说这个消息后,脸上再也不见笑容。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他的家族,还有俄罗斯帝国,很快也会成为历史,这是一件悲伤而且无法避免的事情:以前沙俄从中国掠夺的国土,必然会双倍被中国人拿回!

在敖德萨海战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庞大而腐朽的战争机器,就已经现出了原形,帝国的官僚和士兵无心恋战,战斗能力基本上跟大清帝国的军队差不多。面对中国海军强势的炮火掩护,以及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陆军,敖德萨的要塞很快也全面奔溃,尽管中国的军队也为此付出了伤亡五百多人的代价。

邓世昌的海军占领敖德萨后,还乘胜占领了尼古拉耶夫。

尼古拉耶夫这个城市距黑海74公里,1788年设船厂,次年建市,1862年辟为商港。有铁路通克里沃罗格,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半岛,拥有三个大型船厂,其中包括全国最大的尼古拉耶夫纳辛科船厂和氧化铝厂,按照曾纪泽的命令,这些船厂的设备很快被拆运回黑龙江。

“俄国人那么多兵,不这么差劲吧?”曾纪泽接到段祺瑞的捷报,有些不敢相信,还跟段祺瑞发电报确认。

段祺瑞回复说:“刚开始我也些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现在的俄国的军队,他们的举动完全失常,他们象一群瞎子一样,有的出现在这里,有的出现在那里,就这么从溃败奔向灭亡。> 德军前期的战争比较顺利,因为乌克兰人、波兰人受尽了布尔什维克血腥的镇压。对俄国人的民族仇恨很深,热烈欢迎德国人的到来。

开战四个月,布尔什维克军队20个师少数突围,1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1万多名军官,正规军队几乎消耗殆尽。但当德国人将战争推到了莫斯科附近的斯摩棱斯克。这里是俄国人居住的核心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德军遭遇了猛烈的抵抗,布尔什维克用俄国人民的血肉筑起了牢固的防线。

列宁命令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像当年抗击拿破仑的军队一样,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放火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俄罗斯人民又蒙受一次大灾难。

1906年7月12日,布尔什维克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

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莫斯科附近砍伐了近105公顷的森林用来拖延德军的脚步,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半空中设有大量防空气球,晚间城市实施戒严和灯火管制,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猜测,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德皇威廉二世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景点。

为了守住莫斯科,列宁给曾纪泽发电报,请求中国派军队帮助守卫莫斯科。

曾纪泽电令冯国璋带领十五万新军进驻莫斯科,把布尔什维克搞奔溃。

冯国璋带十五万中国精锐开进了莫斯科,按照布尔什维克官方的说法,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冯国璋发现,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布尔什维克的官员和百姓选择了弃城逃跑。

冯国璋到了莫斯科后,布尔什维克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居民”的决议。很多俄罗斯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

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布尔什维克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第一天便有779名布尔什维克准备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这些逃跑的人中,包括布尔什维克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高级干部。

这些人被冯国璋的哨兵抓获后,冯国璋发电报请示曾纪泽该如何处理。

曾纪泽获知事情的真相后,大喜,马上给冯国璋,叫他只须如此处理即可,又


状态提示:第150章 驻军莫斯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