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当学吾>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年赈灾,五年治水

司马懿倒是打着好主意,自己死后了无牵挂。可死前造成的水库决堤,却是殃及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就连黄河下流沿岸的城池都被冲垮。虽然有刘学吾的及时抢救,可惜殃及的地区范围太大,洪水奔驰的速度又十分迅速。几乎是顾得到头却是顾不到尾,而从北方几州调来支援救灾的部队赶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远水救不了近火。更何况是水火无情之中排头的水,所谓物极则反,水柔至刚,凶险万分。

无奈刘学吾只能尽人事,听天由命。在高洼地带圈地建房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一方面全力搜救抢救还幸存的百姓。至于其他,刘学吾都当做身外物,随它去。救灾的日子里,刘学吾每天都在抢险的第一线。睡的时候,都只是随便找了条抹布铺在地上躺着就睡。完全没有搞特殊的待遇,却也让刘学吾不由的感慨,这古代实在是太落后了,缺乏现代化工具来搜救,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在绝望之中逝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见过了,人也逐渐麻木了。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从各地调来救援的军队都如期赶到。救援期间也都严防纪律没有发生什么不和谐的事情,当然了又光明就会有黑暗,也有个别的将士触犯了底线,发现者都被根据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处罚。乱世用重典,这是刘学吾这些年感悟最深的一句话。

为了更快更加完善的组织好灾后重建,刘学吾让手下心腹带领着各自的人马负责划分好的地方。而他则是组织起督查队,挨个去巡查重建的进度。在这样砸钱,卖力的救灾。使得刘学吾深入民心,那个身穿布衣,穿着草鞋,一起扛着锄头的王爷。百姓尊称九贤王,比原本的八贤王多了一,达到了九。古人以九数为极数,九贤之称就好比九五至尊。可见百姓心目之中刘学吾的高大地位,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的天下,刘学吾算是收服了这天下百姓的心。

三年治水,异地他乡。可是百姓在刘学吾的砸钱之下逐渐安定下来,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洪水依旧泛滥,灾后无良田可言,百姓们又如何自行耕种?刘学吾救得一时,总不能救得一世吧?这些问题都让刘学吾十分头疼。

倒是诸葛亮给刘学吾提出了一个主意,效仿当年大禹治水。重新疏通水脉,这建议虽好,可要这一动工,耗费的物资人力以及时间会是十分之长。别的不说,现在天下尚未一统,一旦刘学吾耗费了所有的底蕴。估计此生再也不能实现宏图霸业。

在这两难的抉择里面,刘学吾最终选择治水。就算不能一统天下,又如何?地球这么大,大汉不过偏居一偶。若是想真正的一统天下,那就得征服全球,不然都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刘学吾想得很明白,自己穿越过来至今四十八载。一生之中杀戮无数,虽有些虚名,却不足挂齿。吾欲治水安定子孙千万代,吾欲治水为吾中华传承立新碑,刘学吾不想留下千古骂名,他此生无怨无悔,所以他选择了坦然相对。

要治水,就得有方案。作为现代穿越过来的刘学吾,在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测绘的。他知道测绘的重要性,下令组织学吾教观的学生,对于黄河泛滥之后的水脉重新测量。做好规划图,再决定实施方案。

最后在准备动工的那一天,刘学吾当着百姓的面展开了祭拜大禹的开工仪式。

刘学武奉上三炷香,大喊出前世记忆里面那一首金山的《大禹治水》歌

你可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

你可知道滔滔奔流谁主宰

是谁领着百川归大海

是谁把那山水巧安排

一心护生灵两脚断山脉

......

千年热泪让它尽情流出来

流出来

......

大禹大禹

听着你的话语怎不无限感慨

大禹大禹

世界本由人类来主宰来主宰

治水开工,刘学吾作为这次治水的领头人,祭奠完大禹,祭河神。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

祭奠完河神,刘学吾又开始发天地宏愿。

吾大汉皇孙刘氏子弟,刘诞字学吾

今于天地之巅,泰山之上

面临天地,发下天地宏愿

吾欲天地立命,百姓立心

效仿先贤,开山治水

吾欲发天地宏愿,大水不退,吾身不休

大水不退,我魂不宁

大水不退,吾此身绝不停息

天地为证,泰山媒介,日月监督

......

说完,好像天地都有了感应似的,发出了几个晴天旱雷。把没什么准备的刘学吾都吓一跳,立马刹住嘴,转头下令开工动土。当刘学吾使用手中的锄头冻得第一下地开始,这个治水工程就浩浩荡荡的展开了帷幕。前后刘学吾在其中投入了一百五十多万军民,分流了四百三十余条支流,和围堵了三十条被洪水冲出的河道缺口。重新划分了受灾区域的地盘,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豫州。因为这个古代世界并没有机械运输,只能全部使用人力和牛马之力,小木车运输。前前后后耗费了刘学吾大半的积蓄底蕴,大家军民一条心,终于在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重新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九章 三年赈灾,五年治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