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召开的初次会议,只持续了半个小时就宣布结束了。叶开从来不会觉得会议的时间长短与会议的成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会议只要达到目的就是成功,很显然,看到与会者开心的笑容和干劲十足的身影,表示叶开的会议是成功的,达到了叶开想要稳定军心、提升工作激情的目的。
在散会之前,叶开宣布让研发中心的人和芯片设计团队的人留了下来。
之所以没有留下其它部门的人,是因为叶开相信前世的澳迪能在市场上取得傲人的成绩,说明其它部门都不需要叶开操心,按着历史的轨迹让他发展下去就很好,冒然干涉多了也不好,因为叶开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何必去添乱呢?
而之所以让研发中心的人留下来,是因为叶开自信自己超前几十年的眼光,制定一些少走弯路的建议或者决策还是很靠谱的。而让芯片研发团队留下来,是因为叶开决定将f8处理器作为汽车ecu的控制系统,而这些人对汽车详细工作规则肯定是不熟悉的。他需要他们暂时和研发中心的人融合在一起,明白ecu这个部件需要在汽车工作中起到哪些作用。
在参会人员陆陆续续离开会议室的时候,叶开短暂地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澳迪未来车型的发展史。
前世的澳迪是大众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卧车车型有a1,a3,a5,a6,a7,a8;越野车有q5,q7;跑车有tt,r8。其中a1是小型车,a3为紧凑型车,属于a型平台,适合一个人用,a4是中型车,属于b型平台。a5,a7算是轿跑类型的,其中a5有敞篷版的;a6属于中大型车多为商用或者公务车,属于c型平台,a8属于豪华车和奔驰s宝马7系一个级别的,属于d型平台;q5为紧凑级的suv,是q7的缩水版。
其中,前世的a4l车型就是由a4车型经过几代演变而来的,而a6l却是由澳迪100的c型平台经过几代演变而来的。
澳迪a1呢?它的前身是在70年代诞生的、比前世波罗车还小的小型车澳迪50,当时只在欧洲发售,三门掀背设计。澳迪50推出半年之后,大众根据它的平台打造出了总所周知的波罗车,不但赋予了更多的引擎阵容,而且售价比50更便宜,在78年之后,澳迪短暂的微型车之路就这样不了了之,在诞生后的第四年宣布停产,直到前世的2010年,采用与波罗车同样平台的a1才亮眼回归。
澳迪a3是在前世96年才推出来的,车身尺寸和高尔夫差不多,这个可以暂时不用考虑。
澳迪a5是从前世的第八代a4的双门敞篷款派生出来的敞篷轿跑,时间还早,所以这个也可以暂时不用考虑,a6、a7、a8、tt、r8也是同样的理由。
那么算起来,现在澳迪有的车型就只有b、c两种平台的车型,以及已经被废弃的50型平台,那么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只需要按照前世的发展轨迹前进就可以了,所差的只是时间提前而已。
同时,a1的原型50也将提上研发日程,车名更改为a1,由于前世a1是在波罗的平台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他的外形也将参照波罗的外形。
前世70年代的德国,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小玩具充斥小型轿车市场。大众公司于是在74年推出了划时代的奥迪50希望以此来夺回市场份额。奥迪50车长3.49米,最多可乘坐4个成年人,内饰做工精良,装备了诸如电子表、温度显示等一批在当时十分时髦的小配置。但就是这些既不必要、又不实用的小玩意让这款车的售价有些偏高,阻挡了它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脚步。
因此,大众公司开始尝试生产一款继承了奥迪50全部的优点,但是价格便宜许多的小型轿车。1975年3月,源自典型的奥迪50的车身,配置朴素实用的多,发动机排量仅为40马力的0.9升引擎的第一代波罗在德国诞生了。
作为澳迪50的经济版,第一代波罗拥有了与澳迪50同样宽大的后备箱与充足的发动机仓,但诸如闪亮的镀铬件、小电子表、温度计等等在内的小玩具被理性的省去了。
在第一代波罗以其经济的价格上市后,出色的销量让大众的高层们十分满意,于是大众公司在当年立即推出了50马力1.1升排量的升级版。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叶开知道第一代波罗的总产量将在今年年底超过50万辆,让欣喜若狂的大众公司在明年开始研发第二代波罗车。
叶开要抄袭的就是第二代波罗车的外形,其实第二代与第一代的外形基本相同,只不过局部做了些修改,后部车身线条被设计的更加简洁动感,后备箱更加陡直,并且将后排的座椅调整为可以放倒,以便增大内部空间,提高整车的实用性。
所以,叶开要抄袭的话,也是按照第三代的外观,在第二代上面进行很大的修改,将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抹去,比如直线型的引擎盖,将修改为逐渐向下的弧线形,菱角分明的尾箱,改动为圆弧形的尾箱结构,前脸的进气栅也将缩小,变得不在那么有菱有角了,再结合比波罗车更小巧的50平台,整个a1车将在外观和售价上,完败大众的波罗车。
而采用b型平台的澳迪80车型,将正式更名为a4,继续沿着前世的轨迹发展下去,只不过车的外形,将采用前世82年推出的带四驱、采用新化油器的第二代澳迪80改进型车辆外观,当然,化油器肯定不能用了,很快欧洲的尾气排放标准就要出来了。而且,将会取消两门版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