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贞观文宗系统>第一百一十三章 震惊朝野的封赏

罗彦眼睛扫过的那个文士,叫做赵德言。

当初中原战乱的时候,文人没有自保之力,这位一发狠,竟然投了突厥。本来突厥苦寒,向来不为中原人所喜,加上饮食习惯和人文习惯,等等之类的原因,导致突厥很难获得中原的人才。

而且读过书的,大多轻视突厥这类蛮夷,谁愿意给突厥去当孙子。

这不,赵德言这种在中原也就算得上二流的书生,到了突厥以后,立马得到了突厥的重用。颉利对于赵德言是倍加信任。

让罗彦感觉好笑的就是。赵德言过惯了中原的日子,把中原那套尊卑礼制和律令也带到了突厥。原本游牧民族就天性自由,性子也野惯了,如今被赵德言强行加上这么多禁锢,颉利是感觉爽了,但是他手下的儿郎们可是倍觉不爽。可以说,赵德言被重用的时候,就代表突厥内乱的开始

所以罗彦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奇葩人物感到好奇。好在这货也算是为大唐做出了另类的贡献,罗彦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长安,李世民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似的。驻军到了突厥已经开始撤兵,而且沿路撒下不少斥候,看着突厥大队的人马带着此行而来的收获缓慢回到草原,得到汇报的李世民终于算是安心了。

一切事务回到正轨。这个时候该封赏功臣了。虽然之前把一些人的官职抬得很高,但是官职和功劳并不等同。根据能力和需要,授予的是官;但是根据功劳,授予的却是爵位。官职可以更改,但是爵位只要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不会有变。

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lùn_gōng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

为什么这么说。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高士廉更不用说,这位武德五年才到大唐,距今也就思念的时间,哪里有什么战功。不说战功,苦劳都没多少。

但是偏偏就是有人眼瞎,出来闹腾。这个人无他,就是淮安王李神通。

这位皇室当中大名鼎鼎的常败王爷,这个时候非要闹腾,说自己战功赫赫,为什么还排在房玄龄这些书生的后头。

对于李神通这样的闹腾,李世民可是没有丝毫客气,历数了他多年来的败仗,把李神通一通抢白,弄得狼狈而归。最终,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被封为国公,而且实授食邑上千户。

不过这些人里头,倒是有一位真的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封赏。

不错,就是罗彦。

在李世民的这些排名里头,罗彦排名第九。这么多功臣,岁数都在三十以上的人里头,就夹杂了这么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后生。

但是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弄出来的人,对于罗彦占据在第九反而是有些心服口服,甚至有人都觉得,给第九都低了。看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的表现,和罗彦也相差不大,人家就排到了第一。高士廉就更不用说,还在罗彦前头呢。

眼见着这些人都封了国公,李世民也是一番好意,不仅是把罗彦提拔成了著作郎,掌管秘书监的著作局,从此有了上早朝参议奏事的资格,而且还封罗彦作信国公,实授九百户食邑。按理说这个封赏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封赏。

但是,让朝臣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罗彦坚辞不授的奏疏就上来了。原因不明,反正就是坚辞不授。这让李世民尴尬了,怎么整?

没办法,把罗彦叫来亲自问问好了。

“卿为何不受封赏?”烦着呢,李世民对于这个经常不露头,但是坚决不能小视的臣子,一副又爱又恨的心情。

“微臣斗胆。先前臣就跟陛下说过,微臣年轻,恐才德不足,不愿幸进。”罗彦很是恭敬地回答。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了,虽然罗彦心里也就把他当作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玄武门一事,爱卿出力甚多,而且救了寡人的性命,难道这个功劳,还不够爱卿当一个国公?”对于有功之臣,说真的李世民在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好人,前后几十年也就杀了张亮和侯君集这两个主动谋反的,就是尉迟恭往后骄横无礼,李世民也就是使点手段,让他自己呆在国公府里安生着,一应的待遇丝毫没有改变。

“臣知陛下殷切之意,但就是因为如此,臣才惶恐而不敢受。终汉一代,齐王韩信受死,绛侯周勃下狱,难道仅仅是因为人君不够仁德吗?手握重权,骄矜无状,人君不施以刑,其亦得意而赴死。微臣今年二十有一,人生漫漫,一朝权势在手,岂不得意忘形。陛下授我高官,实则授我死路。”罗彦这会儿可顾不得有影射李世民不是仁君的嫌疑了。

李世民果然听了以后大怒:“爱卿便是如此看我。”

罗彦这会儿可是真的急了,满头大汗跪倒在地,急声说道:“正是怕有负陛下贤明,臣才敢如此拒绝。历来年少哪能常得稳重,一朝失了分寸,就会有祸患到来。到时候悔之晚矣。”

李世民想想,罗彦这个人,说真的,这个年龄给个国公当确实有些太早了。以后要是再有什么功绩,难道要一直封赏食邑?这不可能啊,国公的食邑那也得有定数,肆意封赏,有损国本。难道要最后给个郡王当当,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三章 震惊朝野的封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