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我的1979>21、线索

李和直接在浴室洗了个澡,这种清爽利落的感觉,真的好生怀念,不是矫情,而是太方便了,一个人习惯了现代性的便利,有电话手机、网络、汽车,浴室,真的很难再适应困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刚穿好衣服,于德华和司机一起抬进来一个大的编织袋,气喘吁吁的道,“能找得到都在这里了,你自己看看,还缺什么,我再想办法”。

李和直接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在地上,然后随便翻了几本期刊看了起来。

不知不觉,李和投入了进去,浑然忘我。

于德华着急了,这都看了有半小时了,这么多要看到什么时候,“别啊,咱要去吃饭呢,饭店我都订好了,回来看吧”。

李和坚定的摇了摇头,“给我带点就行了,你们下去吃。出去门带好”。

苏明拦住还要说话的于德华,低声道,“走吧,别妨碍他就是了”。

于德华没办法,只得跟苏明下去吃饭,心里大呼亏死了,那一桌饭菜定了1000多呢,结果便宜了苏明这个扑街仔。

李和见他们出去了,就站起来找了纸和笔,开始一张张报纸里,理头绪线索,希望对记忆有点启发。好不容易现在找到点有感觉的事,他就不想半途而废。

自从重生后,李和有时觉得仿佛和时代脱节,对许多事情已不感兴趣。

当一个人随着阅历和知识积累,了解人性结构,就会逐渐明白,所有的历史大同小异,不过时地和因缘的细节略有出入。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人无需强烈的好奇心。在各人身上碾压过的规则和秩序,最终均来自同一种力量。

李和活的太理性了,什么事情习惯于逻辑推理,当逻辑推理成为一种习惯,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适,大部分人需要的是轻松感性的氛围,不是理性的逻辑演绎。

或者说李和活的有点孤傲,看待事物眼光的发生变化,仿佛突然之间眼睛被擦亮,凡事抱着“我的想法直指问题核心”,或者说得明白点,“我不屑于跟你争”的念头,意见相左时,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或者面子,先想别人错在哪里。

简而言之,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考虑逻辑关系,而忽略人情关系,人际关系,李和有时也在反思,为什么上辈子总是在莫名其妙的得罪人。

所以李和才会一直觉得,活的明白,活的清醒了,人太遭罪,难得糊涂果真最好。

李和用笔把认为有价值的线索,一一记下来。

做了一个线性数据结构,也可以叫破案线索墙。

线性数据结构是数据元素之间是一对一关系的数据结构,电视剧里破案经常都会出现这种方法,主角整理线索时,会把钉在墙上的资料用线连起来,然后找到交汇点,侧重于信息的发现、发掘。

这种方法在情报分析和犯罪分析中非常普遍。

当然许多资料没必要钉在墙上,实际上用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

剧组只是为了影视化、为了让普通观众理解角色是如何思考,如何分析的,而将大脑分析使用的资料进行外显而特意做的东西,主要是为了好看。

李和这样做,只是为了刺激自己大脑的记忆,上辈子经常接触的,都会知道,但是还有更多是在潜意识里,都是以前接触、知道、熟悉、了解的,只是突然想不起来了,或者许多记忆知识点没有连贯性。

同时也是为了纠正跟以往认知不同的人、事、物等各种信息,并且思考或试图解决更复杂、更不熟悉的问题,这样可以让自己对许多问题更客观看待。

他现在就要找到一些现在就能利用上的线索,他有点等不及了。

结果李和越看越是心凉,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看到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三月十四日的做出油价下调的新闻,就知道石油期货是没法做了....

李和记得油价在20年内基本没什么变化.

香港地产也是没戏了,基本是历年最高价,中英联合公报没出来之前,买入就是个错误。

于德华和苏明吃完饭回来的时候,两个人眼睛赤红,一看都是喝了酒的。

苏明帮着把地上的报纸给理了一下,看到李和写的密密麻麻的几张草稿纸,潦草的字迹,有粗有细的线条,反正他是看不懂,又把打包回来的饭盒放到桌子上,然后说道,“哥,吃点东西,等会再弄”。

李和头也没抬,“先放着”。

于德华笑着道,“有鲍鱼,大补,你试试,内地可是没机会吃”。

李和白了于德华一眼,“不说话没人拿你当死人”。

站起来伸伸腰,其实真的有点饿了,直接做椅子上就吃了。

酱味有点重,稍微偏甜,并不合李和的口味。

吃完饭后,又洗了吧脸,然后道,“你们出去玩吧,不要打扰我就行”。没有理出丝毫头绪,李和不禁有点心烦意燥。

于德华不确定的问道,“你真的不去?”。

“不去,你跟楼下打好招呼,给我送晚饭过来,你们就不用操心了”。

待他们走后,李和直接把门反锁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需要一个更安静的环境。

把宾馆里的电视机也打开了,刚好有财经频道,里面的专家说的头头是道,唾沫横飞。

就是忽悠人买理财,买股票搞投资。

看了一会,也没有任何有用处的信息。

晚上送饭的过来,李和随


状态提示:21、线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