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梦回当年>026联考语文

因为下午就会开始正式的联考,曹铭并没有小题大做地听取尚雪梅和王怡去医务室的建议,直接回了趟宿舍,简单清洗一下,换了身衣服。

回到教室,这时候大家的东西也都搬得七七八八,室内显得格外空旷,一时间都有点不适应。

距离上午放学还有一段时间,各科老师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开始轮流给学生们做最后的提点,当然很少有老师会在这时候还讲一些硬性知识,基本是都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和学生们简单地聊天,着重给学生们说了一下应试的技巧问题。

上午的时光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结束。

中午在赵老师家吃过饭,曹铭在老师逼迫下,又在糖糖的小木床上眯了一会。

一点半,曹铭调将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向自己的考场走去。

第一门老规矩:语文。

语文每次在各大会考中基本上都是充当一种起缓冲作用的角色,让考生们在熟悉考试氛围的同时不会漰了自己的心态,因为任何人考完语文之后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根本难以预估自己能得的分数,每个人考得都不会太差,但是想考好,也不容易。

曹铭拿到试卷,直接翻到作文那一页。

这是曹铭的应试习惯,也算是他考语文的一个小技巧,拿到试卷先看作文,这样会在待会答其他题目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已经开始谋篇布局,等做到作文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题的作文框架,这样的话,比最后直接边憋作文的时候边憋边构思会更加胸有成竹、行云流水。

这次是材料作文:某市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家长不但邀请儿子的高中老师,还邀请了儿子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出席“谢师宴”。有人说:“一般只请高中老师,你为什么还要邀请小学老师?”

家长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人凭借向上攀登,梯子的每一级都同样重要。”

曹铭读着作文题,读到第三遍的时候,一种遥远的熟悉感终于姗姗来迟,但是这种熟悉感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原来的记忆早就清空了,现在他第一次做这题的学生其实没什么两样。

曹铭稳定心态,看了几眼材料之后便不理它,开始埋头从第一题做起。

拼音,找错字,修辞造句,、、、曹铭写得很快,手上的笔很少有停顿的地方。

没办法,他前期的准备工作实在是做得太周密,他早就将一些常用易错字词搜集到语文笔记本上,所以在别人还费尽心机几乎快把眼瞪瞎的时候他已经势如破竹地成了一骑绝尘之势。

接下来是诗词填空。

一般来说,默写的诗词,百分之八十是课本上截取的,百分之二十是课外延伸的,但是这次联考竟然有一半的诗词是需要自己课外阅读积累才能写上来的。

“更喜岷山千里雪、、、”

曹铭摇了摇头,这句诗对于高中大学生来说都有点生僻,别说初中生了。

不过曹铭为同学们打抱不平归打抱不平,当然没有与他们“患难与共”的意思,一边心里吐槽,一边流畅地写下答案:“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首诗很出名,但是名声基本上都是挂在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上,很少人在课外看到这首诗还会特地去记上面那可以说是作为陪衬的两句。

这句考得真阴险。

诗词这一关曹铭凭借着两世为人强大的接触面和文化知识涉猎宽广范围有惊无险完美过关。

曹铭心里算了一下,这仅仅一个诗词默写题,恐怕他就能和人有了将近十分的差距。

但是曹铭对此并没有多大窃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中国从来不缺少学习上的人才、天才、鬼才,这种题虽然难,但想来也还有不少人能和曹铭一样全分斩获。

接下来就是难度更大的文言文、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三大块了。

对于曹铭来说,文言文最简单,以他现在的理解能力,基本上很快就能把整篇文言文的意思弄得一清二白,即使有一两个字的释义难以定夺,但是凭借多年积累的语感,和古人的行文习惯,基本上都会“猜得”八九不离十。

做文言文,只要明白了它的每一句话的确切意思,那基本上就和做小学算术一样soeasy。

诗词鉴赏。

曹铭看到这种题目的时候内心最为骚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这块的理论水平基本上和他平时扯淡的水平旗鼓相当。

在大二的时候,他曾在校刊上发表过一篇:“怎样用毫无诗意的眼光欣赏一首根本没有诗意的诗。”文章,该文通篇可以说是字字珠玑,逻辑缜密,推理枚举摩肩擦踵,琳琅满目,且不留漏洞,但看完仔细一想,读后感都会出奇地一致:这丫的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过曹铭在这道他最可以卖弄风骚的题目上纠结良久,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从专业评论角度将切入的手法,按照之前老师千叮万嘱的赏析万能模板往答案上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毕竟自己是冲着分数来的。”曹铭这样心里安慰自己。

阅读理解和诗词鉴赏一个套路,回想着之前的那些老师讲解的经典赏析,加以类比,虽然曹铭答得很憋屈,但是速度却并不慢,得分点基本都能踩到。

等距离考试考试仅仅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时候,


状态提示:026联考语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