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都凶杀案(帕特里夏·麦吉尔)
作者:帕特里夏·麦吉尔
谋杀故事有两派写法值得您收藏 一派主张一开头就得有砰的一声枪响——就像这样:“忽然一声枪响, 一个女人尖声呼叫, 一个男人浑身是伤。血淋淋地从屋顶上倒栽下来。”这派人士认为眼前这个故事也该这样开头:“头一具尸体是在林肯纪念堂那座庄严高大的林肯塑像后面发现的,一颗子弹射穿了那人的心脏。”
另一派则比较轻松洒脱,先描写一些跟犯罪现场毫无关联的琐事, 然后再笔锋一转, 过渡到谋杀案,例如,“福尔摩斯轻盈地拉着他的小提琴,奏出一支悦耳动听的曲子, 在为讲话的华生伴奏, 后者正在喋喋不休地谈起他到萨里郡去了一趟的情况。”
也许眼前这一系列惊人的凶杀案用这种写法来开头比较好一些, 这些案件搞得华盛顿居民人心惶惶, 也使游客在参观那座纪念堂时胆战心惊,疑神疑鬼。
咱们就用这种间接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吧。
话说华盛顿有一份名气不大的《慧星报》, 发行量很小, 不过它倒也颇有雄心壮志, 极想胜过同业中最强的竞争对手。在该报市区新闻编辑部,主编斯坦·莫里斯正在拆阅邮局早晨送来的信件,远处角落里有人在掷骰子玩, 一名勤务工在用一个铅笔头破解报纸上的文字谜语, 这春意浓浓的早晨倒也宁静。
莫里斯把那些垃圾信件一封封地扔进字纸篓,其中包括一场画家对作家的球赛预告啦,一次保健讲座的通知啦,一台露天音乐会的节目啦, 等等,等等。最后他从一只封信中抽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只写着“yrannis”(拉丁文,意为“暴君就该如此下场”。)。他挑了一下眉毛,又看了一眼,耸耸肩膀,把它也丢进了字纸篓。他摸摸兜儿里的零钱,站起来,向掷骰子的人那边走去。
两个小时过后,他排好了一个版面,回到自己的写字台前,准备再赶写一篇报道。这当儿,电话铃响了。
“喂,是啊,”他答道,“什么,林肯纪念堂?知道了,警长。好的,我们立刻派记者前去。谢谢你的通知。”
挂上电话之后,他便冲屋子尽头喊道:“杰米,赶快行动。有个家伙在林肯纪念堂被谋杀了。一群中学生在参观的时候发现了那具尸体。叫瓦特跟你一块儿去,让他从各个角度给那具尸体拍些照片,记住,背景要带上林肯塑像。”
杰米和瓦特走了半个钟头之后,莫里斯忽然想起一件事,急忙奔到字纸篓前翻里面的废纸,真叫那名勤务工感到纳闷。后来那名记者和摄影师回来时,发现莫里斯情绪十分激动。
“没多少油水,”杰米对他说,“尸体已被验明,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国家档案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已经采访了全部情况。”
“没多少油水?”莫里斯发着颤音说,“杰米,咱们在尽力支撑着这份报纸,这可是今年的头号新闻。瞧瞧今天早晨收到的这封信。”
杰米不太感兴趣地把那张揉皱了的小纸片接过去。
“明白什么意思吗?”莫里斯问,“那正是当年约翰·威尔克斯·布恩(美国演员,1865年4月14日在剧场刺杀了林肯)在刺杀林肯之前叫嚷的那句话。这意味着那名凶手要重演那次暗杀事件,而且事先向咱们《慧星报》打了招呼。快把你掌握的材料写篇报道发出去!”
杰米看出主编那股兴奋劲儿,便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公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往轻里说,他们不大相信其中的说法。《慧星报》的竞争对手随即发表了一篇题为《多么靠不住啊!》的文章总结了公众的观点,并且谴责该报伪造那张写着拉丁文字的纸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目的不过是想引起一阵轰动,增加该报发行量罢了。甚至连那位一向对莫里斯友好的警长在后者建议他化验检查那张小纸条和信封时也笑话他,因为那都是市面上出售的极普通的廉价信纸信封,根本查不出什么名堂来。
两天来对这起凶杀案件的调查毫无进展,连《慧星报》也把“警方受挫”的消息移到第九版上去了。可是第三天,莫里斯在写字台上又发现一个跟上次一模一样的信封,邮戳是前一夜盖的。他战战兢兢地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又只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在老地方偿还新债。”他连忙伸手去抓电话机,可是还没拿起听筒,电话铃却响了。
“是啊,我是莫里斯。”他嘟哝道。
他听了一会儿,两只眼睛睁大了。
“什么,财政部门口?老天爷!警长,听我说,我刚刚又接到一封信——别紧张,绝对不是耍花招。你听我说嘛……好,好,我这就派记者去。”
莫里斯心里不大痛快,觉得受到了曲解。他又派杰米前去采访。这次受害者是政府印刷局的一名职员。那人也是被人枪杀的,警卫在次日早晨打开大门时发现了他的尸体。这起接踵而来的凶杀使公众对《慧星报》的说法有点儿相信了,这次报道把新近的凶杀案与当年联邦政府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遭人枪杀一串联系了起来,并作了分析比较。然而,警方对此却仍持怀疑态度。《慧星报》的另一竞争对手发表了一篇论新闻道德的社论。文章并未点《慧星报》的名,却强烈指出,一份胡编乱造的报纸会给整个新闻界带来坏名声。
莫里斯读完那篇文章感到很苦恼,因为他既想扩大报纸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