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铁马山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为了玉玺,打起来也不冤

“主公,孙坚既然回了江东,我等何必又为袁氏效力…”策马来到严绍身旁,管亥有些不解。

“将军此言差矣,孙文台私匿玉玺,我等身为汉臣岂能置身事外、置之不理,自当前去讨回,等将来迎回天子再将玉玺还于天子处…”跟在旁边的赵云闻言不由反驳道。

如今严绍身边的几个部将,除了周仓跟管亥对汉室漠不关心外,剩下的对汉室几乎都抱有几分忠义,这其中尤以赵云、太史慈为最。

这次追赶孙坚,当然不可能带上全部兵马,最后严绍只带了一千敢先军。而且为了避免留守的兵马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严绍还将作为大将的太史慈还有周仓、武安国二将留下,自己只带了管亥、孙观、赵云三人。

他可是很清楚,联军的分崩离析正是从孙坚脱离开始的…

孙坚返回江东,也意味着袁绍对联军的控制力不断衰弱,再加上冀州方面又不可能持续不断的替联军提供粮草,分崩离析也就成了必然。

若是不留下一个足够主事的人,留下的兵马很难说不会被其他诸侯盯上。偏偏严绍麾下勇将不少,但周仓、管亥跟武安国都只有匹夫之勇,孙观虽有将才,让他独当一面严绍却有些不放心,真正称得上大将之才,可以独领一军的就只有太史慈跟赵云二人。

偏偏赵云在军中的资历太浅,就算其勇武早已扬名天下,但是让他独领一军,只怕不能服众,所以这个重担也就只能交给太史慈一人。

“子龙所言甚是,玉玺乃至宝,怎可由他人私自藏匿,此举跟谋逆何异?然孙文台素有忠义之心,前番讨伐董贼,更是屡立战功,此番可能只是一时糊涂,我等追上也不要妄动刀兵,若是能好言相劝令其幡然醒悟自然是最佳…”严绍点头赞同了赵云的意见。

其实他对那个玉玺根本不怎么介意,所谓的玉玺,不过是一块好看的石头罢了。就如袁术那等人,就算是有了玉玺又能怎样?最后还不是呕血而死。反倒是孙策,以弱冠之龄凭着用玉玺换来的兵马,打下了偌大的江东,从此称雄东南,其胸襟气度绝不逊色当世的其他几个豪杰。所以玉玺这东西有固然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未必就无法成就王霸之业,尤其是在自身霸业为成的情况下,有了这个东西反而是自取其祸。

这次严绍南下,目的根本不是玉玺,甚至不是孙坚,而是别的什么…

不过这些严绍却是不会对赵云等人说的,至少在这时的他们眼中,严绍还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少年英雄,他也不打算改变这一形象,至少在乱世的初期有一个汉室忠臣的外皮还是很有些好处的,尤其是能吸引那些对汉室还抱有希望的豪杰们…

“主公,要是孙文台执迷不悟该怎么办…”孙观有些担忧的道。

他可不觉得那个被称作江东猛虎的男人,会如此轻易的就将玉玺叫出来。更不觉得那样的男人在私匿玉玺的时候,仅仅是出于一时昏了头脑这样的理由。

要是最后追上了,对方却不愿意归还玉玺,只怕最终还是要兵戎相见。

考虑到这次他们只带了千余骑就去追赶,多少还是有些不太稳妥,就算孙观对自己麾下的敢先军十分有信心,却也不敢小看了那个被称作江东猛虎的男人。

不过他也清楚玉玺的重要性,知道那象征着什么,所以才没有对严绍的命令异议。

“安心…”似乎是察觉了部下的不安,严绍微笑着摇了摇头,神色很是轻松。“就算是追上了,我也只是劝劝而已,若是孙坚不愿意交还玉玺,你以为先前袁绍写信给刘表是为了什么?”

反正,他对玉玺什么的也不在意,甚至没有想过真的要去劝说孙坚,他只是想找一个南下的理由罢了…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联军的分崩离析,群雄割据的局面也将形成,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来严绍将再也无法安全的在各地活动。

——————————分割线——————————

“主公,就这么放任严绍去追赶孙坚吗…”孙坚逃回江东,而严绍又奉命前去追赶,诸侯们自然是不欢而散,各个回到自家的营地里去。

如果说先前的联军,多少还是有那么些同心协力的意思,那么现在…

不过这时只怕也没有人关心这些了…

伴在袁绍的身边,作为他此刻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逢纪不得不提出自己的疑虑。“那严绍也是当世之英雄,称雄于青州,此番追讨孙坚,若是夺得了玉玺,只怕未必会归还给盟主啊…”

也难怪逢纪会这么想,毕竟那可是玉玺啊…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

袁术之所以会生出称帝的野心,一是因为自视甚高,而是因为当时他的实力确实是关东诸侯中最强的几个之一,而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八章 为了玉玺,打起来也不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