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唐小人物>第七百五十四章 军队弊病

李隆基也是异常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张宝儿这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

张宝儿向李隆基示意,让他同意自己与郭元振立下的军令状。

李隆基见状,只好点头道:“准奏!拿纸笔来!”

张宝儿与郭元振各自立下了军令状。

李隆基命人备好铜壶滴漏用以计时,然后向张宝儿问道:“宝儿,如何?”

张宝儿笑道:“臣没问题,看郭尚书的。”

李隆基又向郭元振问道:“郭爱卿,你意下如何?”

“陛下,可以开始了。”郭元振毫不犹豫道。

“好,我亲自击鼓,号令士兵。”李隆基似乎也受到了感染。

随着鼓声,军队一阵混乱,似乎各军都没想到会有如此将令。

郭元振的脸色有些变了。

李隆基的脸色也有些变了。

张宝儿似乎早已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只是笑吟吟地看着。

随着鼓声越来越急促,各个军队反应过来开始动了,可却不是井井有条,二十万军队让场面更加混乱不堪。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混乱的场面没有一点改观。

眼看着两个时辰就要到了,郭元振脸色越来越黯然,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不可思议的结果。

李隆基早已不击鼓了,他脸色铁青。若不是张宝儿与郭元振立下军令状比试,他还不知道看起来强大无比的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这还仅仅只是安营扎寨,若真是对敌,岂不是……

“陛下,时辰到了!”高力士上前小声提醒道。

李隆基看着依然混乱不堪的军队,终于忍不住了,他大怒道:“兵部尚书郭元振治军不力,军容不整,队伍散乱,立即绑于旌旗下斩首示众。”

陪同李隆基一起阅兵的两位丞相张说与刘幽求一听,大吃一惊,刚要劝谏,却听张宝儿对李隆基道:“陛下,郭尚书是先朝老臣,有功于大唐,纵有治军不严之过,按军律不应斩首,请陛下开恩。”

李隆基见张宝儿说话了,不能不给这个面子,他又道:“宝儿,你别忘了,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

张宝儿摇头道:“此事怪不得郭尚书,无论换谁来,都是一个结果。”

听张宝儿如此一说,李隆基稍微缓和一些了,他沉吟道:“既然定国公求情,那就免去郭元振宰相和兵部尚书之职,流放新州!”

新州离长安有六千里,这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

“谢陛下!”郭元振一脸颓废道:“请陛下恩准,罪臣想问定国公几个问题。”

李隆基看向张宝儿,张宝儿点点头。

“准奏!”李隆基道。

“郭某谢过定国公求情之恩!”郭元振先是向张宝儿施了一礼。

“定国公是不是早已知道这个结果了?”郭元振问道。

“正是!”

“定国公可否告知郭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郭元振一脸不甘地问道。

张宝儿叹了口气道:“我说过,现在的军队已经不是大唐建元之初那支军队了,从三个方面,我便可推断出,必然是现在这个结果!”

“哪三个方面?”这次发问的不是郭元振,而是李隆基。

“大唐实行府兵制,男子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平日在家乡农耕,不服徭役,不纳租调。有战事应征作战,出征时自备兵甲衣粮,负担较重。而府兵制是与均田制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均田制被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故经常出现逃散现象。特别是地主富户所逃兵役,全落到贫下户身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军队战力必然下降。此其一。”

李隆基低头沉思。

“二十万军队,统一指挥,互相协调,何其难也。大唐已经数十年没有这样庞大的调动,不仅军中将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各军之间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协同训练,猝然下令,焉能不乱?此其二。”

“宝儿,这其三是什么?”李隆基道。

“这其三是我讨了个巧,军中训练一般重骑射,重队形,却大多对扎营训练不多,甚至是从未专门训练过。若是试试别的,或许还不至于如此混乱,可让这么多人同时移位扎营,怎么会不混乱?”

张宝儿与郭元振立下军令状,并非心血来潮。自从他做了辅国大将军以来,很多心思都用在了治军之上,他从薛讷和解琬身上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如此,张宝儿还让魏闲云给他全面讲解了历代兵家的兵书,又从其中悟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正是基于对大唐军力正确的判断,他才会有今日之举。

郭元振听罢,不由感慨道:“郭某带兵数十年,却不如定国公知兵,真是惭愧之极,输在定国公手中,郭某心服口服。定国公,保重,郭某告辞了。”

张宝儿张口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看着郭元振蹒跚远去的背影,不由地叹了口气。

李隆基脸色依然难看,随行的王毛仲趁机向李隆基奏道:“陛下,现在军容不整,负责此次阅兵礼仪安排之人难辞其咎,必须严惩。”

李隆基正在气头上,想也没想就问道:“谁负责此次礼仪安排?”

“礼部侍郎唐绍!”王毛仲道。

李隆基恨恨道:“吏部侍郎唐绍,制军礼不严,严重渎职,论罪当斩,立即将其正法。”

王毛仲向右金吾将军李邈使了个眼色,李邈会意,应诺一声便转身而去。

张宝儿打量了一眼王毛仲,然后向李隆基道:“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四章 军队弊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