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和刘良寿不一样,李羽是个聪明人,这消息走漏是铁定的事情。
不过能拖一天是一天,李羽当即起身,招来亲兵,传令封锁陈留四门,所有进出之人都要严加盘查,在场听诏之人,更是一个也不准放出城去。
现在秋季已临近尾声,天气已经开转冷,不利于大军出征,刘良寿把起兵看得太过简单,要是能和自己事先商量,等到明年开春,一切暗中准备就绪,突然宣诏起兵,直奔洛阳,胜算要大得多。
李羽想了半宿都没合眼,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于是传令亲兵,吩咐文武群臣,明天大堂议事。
第二天,充州的文武是各列两厢,李羽坐在书案后头,后面是一扇屏风,画着一只獬豸,是怒目圆瞪,威风凛凛,左右两旁伺候着持剑官、持印官,两厢侧立。
李羽身穿铠甲,是白盔白帽,胸前护心宝镜,银光闪闪,好不威风。
文武均是在两旁侧立,李羽特意吩咐人给刘良寿在自己的书案旁安排了座椅,一来,刘良寿是皇叔,是皇亲国戚,二来,也是自己的恩师,对自己有提携之恩。
“诸位,昨日皇上血诏勤王,我是整整一夜未眠啊,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欲立即起兵讨贼,无奈时节变冷,不宜调动大军,可是诏书已下,恐二贼得到消息,早有防备,各位可有何良策?”
刘良寿其实也后悔不已,昨天喝多了,一时间竟然把诏书给拿了出来,还好自己先把家小安顿,不然消息一旦传到洛阳,自己的家小定无幸免之理。
“启禀刺史,依我之见,宜早日发兵,趁二贼尚未知晓消息,即刻发兵,先取虎牢关,一旦虎牢关一破,洛阳再无天险可守,等冬去春来,天气渐暖再徐图进兵,洛阳一举可得。”
说话之人姓吕名泊,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在李羽账下担当谋士已有五年。
李羽还在想着吕泊的话,另一人立即站了出来。
“刺史不可,我充州兵马虽有二十万,但是急切之下,仅能调动不足五六万人,钱财粮草也仅够支撑月余,再加上虎牢关守将张炬是冯燕手下大将,有万夫不当之勇,拥兵五万坐守虎牢关,极其难以攻打,我军一旦失利,回来重整人马再取洛阳只怕是难上加难。”
说话的是李羽手下第一谋士,蒋佑,四十多岁的年纪,留着一瞥山羊胡,长得肥头大耳,肚子圆滚滚的,是个十足的胖子,李羽南征北战多年,大多都采用蒋佑的谋略,对蒋佑也是很尊重。
李羽点点头:“蒋先生说得有理,不知蒋先生可有良策?”
蒋佑哈哈一笑,轻摇手中羽扇道:“刺史岂不闻,一山难容二虎。”蒋佑说道这里,拿小眼睛环顾了一下四周,意思自然是再明显不过。
李羽随即领会,吩咐众人先行散去,只留下一些心腹之人。
李羽急忙崔问道:“先生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蒋佑这才说道:“蒋谋不才,旦有一计,可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拿下洛阳。”
“先生,休卖关子了,快快说来。”
蒋佑这才一缕胡须道:“此计乃虎狼相食之计,这徐阳、周萧二贼不和久已,董良、冯燕更是早已屯兵洛阳周边多年,两帮人马均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如今血诏勤王就是打破这种平衡的关键,血诏的消息是隐瞒不了多久,刺史何不将此消息散播出去,自己登坛拜将,自封为大将军,名正言顺,以振军威,那时发兵既得天理,又顺民意,此其一也。”
“听到血诏勤王二贼势必慌乱,刺史可派人前往洛阳散播谣言,就说虎牢关守将张炬有拥兵自立之心,让他们自乱阵脚,此其二也。”
“刺史再派能言善辩之士为使,备下厚礼、美人,分别送与徐阳、周萧二人,这二人均是目光短浅,贪恋黄白美色之人,然后我们在许以假名,承认他们是奉诏讨贼之人,让其互相攻打,我等只需坐收渔翁之利,此其三也。”
“我们现在只需做好准备,筹集粮草辎重,秣兵历马,等到明年开春,天气转好,刺史就可尽起充州兵士,直捣洛阳,何愁大事不成。”
李羽一听是大喜:“哈哈,先生之计甚得我心,若诚能尽如先生所言,乃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也,一切都依先生之计行事,我即刻将血诏勤王的消息散播出去,明日就派人建坛铸印。”
按照蒋佑之计,才有了开头所说,董良、冯燕两边人马对峙于洛阳城外,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
洛阳那边打着,先不去管,回过头来,再说许杨,年关已经过完,血诏勤王的事情天下都已尽知。
这天王先生的病刚刚有所好转,就将许杨唤到书屋。
许杨急忙叫人,升了一盆炭火,将书屋暖了起来。
王先生在炭火旁暖了暖手问道。
“许杨,血诏勤王之事,你可知晓?”
“学生已经知道。”
“你有何看法?”王先生又继续问道。
许杨摇头叹息。
“这诏书一出,只怕天下将要大乱。”
王先生咬牙切齿愤恨言道。
“也不知是谁,出的这等馊主意,故意将血诏布告天下,本来各州刺史就已经拥兵自重,血诏一出,各地的豪强,肯定借着血诏招募乡勇,自成势力,那李羽倒好,借血诏为名,自封为大将军,一下子威望极高,短时间内难有人能与其争锋,只是又要苦了天下苍生。”
许杨对王先生的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