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明清,王宁安的话肯定会招来一顿臭骂,不过此时理学尚未出现,汉儒那一套“正君心”的主张,在几百年的残酷斗争之中,已经被认定为失败。此时士人的思想相对迷茫,也相对开放。
王宁安的“成功论”引起了公孙策的很大兴趣。
“我洗耳恭听。”
崔家刚刚算计了包大人,这时候包大人断然反击,崔家肯定会加倍警惕,强龙不压地头蛇,没准包大人就会无功而返,如果连包大人都拿不下崔家,只怕再也没人能对付他们了。”王宁安深深吸口气,“所以我们要出手就必须一击致命,必须把握十足。事缓则圆,要想除掉崔家,除了拿到罪证之外,还要把他们的势力一一剪除,不能留下后患。”
公孙策听完之后,深以为然。
“那要怎么具体做呢?”
“改弦更张,把拳头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量!”王宁安眼睛闪亮,向公孙策讲了自己的主意……
“直到此刻,老夫总算是相信《三国演义》是此子所写,他的心计简直比许多成年人还要可怕啊!”
包拯听完了公孙策的讲述,感叹说道。王宁安的妖孽的确让包拯有些惊讶,不过也不至于把他抓来切片研究的程度,毕竟宋代是提倡神童的,王宁安已经十几岁了,相比那些五六岁就不同凡响的少年,差得太多了……
包黑子思量了一个晚上,转过天,就宣布一项命令,他要兴学!
没错,就是要大办学校。
包拯认为沧州出现了向辽国走私粮食的恶劣商人,是人心不古,教化不兴,奸商逐利,不知大义。要想解决问题,唯有大力兴办学校,教化人心,才能解决问题。
不过沧州偏僻,财力有限,且民校,并不容易。包拯不惜下达严令,要求沧州的士绅商人踊跃出资,捐款兴学。
……
城西崔家,书房中,一个四五十岁的白胖子,对面坐着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丑陋老者,白胖子就是崔钰,老者是沧州通判杨雄。
“这个包黑子到底想什么,怎么突然要兴学了?”崔钰笑呵呵问道。
杨雄抓着胡须,摇头晃脑,“是这样的,自从庆历四年,欧阳修等人提倡新建官学,培养士子,还要求必须在官学念书三百天,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各州、军大肆办学,包黑子也想跟风呗。”
“庆历的那帮书生不是都被贬官了吗?他们的令子还有用?”
“哈哈哈,岳父,这就是你不明白了,如今文人吃香,办学又对了文人的脾胃,自然没人反对了。”
“原来如此。”崔钰眯缝着眼睛,若有所思。
杨雄吃了几口菜,见崔钰还不说话,就笑道:“岳父大人想要给包黑子找点事?”
“不!”崔钰断然摇头,“包黑子官声不错,他要是能真心办学,不给咱们添乱,所幸就让他舒舒服服渡过一任,赶快滚蛋。咱们这么大的家业,也犯不着干掉脑袋的事情,就看包黑子知不知道好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