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了、赶快逃跑的时候,百姓还是慌了。

很快,看管百姓的孙军士兵就率先跑出了北门。有个别百姓还在想,吴郡士兵过来是杀孙军士兵的,又不是杀百姓,也许不需要跑吧。转眼间,就有百姓发觉自己就穿着孙军士兵的衣服,自己正好就是吴郡士兵的屠杀目标。于是,就接二连三地奔向了北面。

逃跑之势,不比进攻之势。一旦开始了逃跑,那就是人人心慌。很快,两千多身穿孙军士兵衣服的百姓全部都开始了逃跑。由于人多,在北门那儿,就稍微堵了一堵。

堵住了,就相当于跑不掉了。正常人的反应就是,危险来了,跑;跑不掉,就投降。于是,被堵住的百姓就开始投降了。但是,投降却没有用。吴郡士兵全然不理会,照杀不误。没有投降的、以及虽然投降而位置较远的百姓,立即不投降了,拼命往城外挤出。

在枫桥县城北门的外面,还有一幕。那就是有不少逃出北门的百姓,在这儿脱衣服。他们以为脱了孙军士兵的衣服,就还原成百姓了,吴郡士兵就不会杀自己了。其实这种想法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只不过,由于脱衣服的人多了点,在吴郡士兵追出北门的时候,还有人在脱。这就等于是说,脱衣服的动作被吴郡士兵发现了。

既然脱衣服的动作被发现,那么脱掉衣服的百姓就依然摆脱不了孙军士兵的身份。吴郡士兵的大刀就直接往那些脱了衣服的百姓砍出。

那些百姓不是不投降,而是投降没有用。脱掉孙军士兵的衣服也没有用。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向北奔跑。

……

百姓毕竟是百姓,百姓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虽然说吴郡士兵的训练并不咋个样,但有训练与没有训练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一路上,不断有百姓被吴郡士兵追上,不断有百姓成为吴郡士兵的刀下亡魂。因为死亡的威胁,剩下的百姓的潜力被激发了,因而才没有被吴郡士兵追上。不过,被追上也就是或早或迟的事情。注定的命运是改不了的。

这一追一逃,就进了太史慈、于禁的包围圈了。甲丙两队士兵首先抄向了吴郡的末尾。甲丙两队的出现,其实并没有出乎吴郡士兵的意料之外。吴郡士兵一开始追杀,就估计到孙军可能有什么埋伏。但是,孙军士兵的总数,又限制了这种埋伏。孙军士兵的总数为三千人,这是明白无疑的。三千人当中的两千人正在被自己追赶,那么埋伏的人数也就剩下一千人。考虑到临时征兵的因素,最后再将埋伏的士兵人数调整为两千人。因而甲丙两队士兵一出来,吴郡士兵就认为是孙策的埋伏发动了。

吴郡士兵此时共有两个编队。一是主攻的三千编队,一是配合进攻的两千编队。两队各有一名将领。别看他们一路追来,杀了不少人,但实际上却主要是主攻编队最前面的一千人在杀。约有四千人左右,都只是跑路,而并没有参与厮杀。这四千人,他们就准备用来对付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孙军伏兵。

现在甲丙两队出现了,也就等于是孙军伏兵出现了。不过,甲丙两队出现的位置有点奇怪。按照一般的道理,伏兵出击,总是应该杀向敌军的中军的,也就是杀向敌人最多的地方。但甲丙两队去只是杀向吴郡军队的末尾。这样的动作,落在吴郡两名将领的眼里,真是太蠢,太蠢了。

……

甲丙两队的出现,老实说,还是有一点点突然性的。虽然吴郡将士对于伏兵一直都有所警惕,但还是吃了一惊。伏兵,最要紧的就是出其不意。假设甲丙两队士兵利用这种突然性的话,相信是能够白杀不少吴郡士兵的。但是,甲丙两队士兵却只奔向吴郡士兵的末尾。在末尾那儿,就只有几百个人。而且那几百个人还正在往前面奔跑。等到甲丙两队士兵到位,吴郡军队末尾的几百个人也正好跑过了那个地方。

无人伤亡。这就是甲丙两队士兵出现的结果。对于这样的结果,甲丙两队士兵及千夫长都是非常满意的。而吴郡将士则更加满意。吴郡两名将领立即调整队形,士兵往东西方向展开,准备以二比一的兵力优势,由北往南杀向甲丙两队士兵。

这个展开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当然,时间并没有多长。不过,与甲丙两队士兵一比,时间就长了。甲丙两队士兵就这么冲了出来,每一名士兵,都没有乱跑。有的跑动的距离长,有的跑动的距离短。跑完了,就这么一站,就自然排列好了由南往北的阵势。整队的时间为零,一点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甲丙两队士兵的任务是切断吴郡士兵的归路。于是,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瞧着吴郡士兵整队。吴郡士兵的乱窜,以及跑过去又跑回来的那些多余的动作,在他们的眼里是非常好笑的。只不过他们都没有笑。

……

片刻之后,建业新兵到位,从东西两侧杀向了中央。这让还没有完成整队的吴郡士兵大惊失色。东西两个方向,每一个方向杀出的都是五千人。匆匆望一眼,就知道敌众我寡。孙策是从哪儿变出来这么多人来的?

想不明白,就约等于搞不懂。搞不懂也约等于不解之迷。对于不解之迷的态度,古代与现代的人都有些相似,就是把那些不解的迷团归咎于鬼神。也就是说,眼前杀来的大军,很可能是孙军召唤的天兵。

交手一战,果然是天兵。如果一打一,吴郡士兵是一定打不过的。通常一个照面就了账,极少


状态提示:第204章 虚实--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