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底层生活》中有一句话很刺眼:“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在这本书中,作者芭芭拉女士提出了一个底层劳动者如何跨过这道坎离开底层,进入下层的方式,只要达到三条标准就行了,这个标准在作者看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都能做到,但是美国底层劳动者就是做不到。
第一,高中毕业;第二,有一份全职工作;第三,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就这三点要求,失败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也就是说基本上是跨不过去,其中一个原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美国底层学生,那不是考试考个鸭蛋,而是直接忘记考试了。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说,教育的一个作用就是用来巩固阶层的,这不是教育本来想要的,而是在发展中无意中自带的一个性质。
比如哈佛大学这些常青藤联盟的大学,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教育分层。
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是干什么的,就是原来早期美国的纯种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而存在的,一开始建立是大公无私的,是教会大学,但是后来就变味了。
当然大学是不敢明文写出来,大学是利用“入学”这个门槛来选择精英阶层的孩子入学,一战的时候,入学门槛降低之后,犹太人的入学率从个位数飙升到百分之二十三,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歧视,但是这种歧视本身就是阶层的体现。
现在情况好一些了,多了一些流动性,非精英阶层的优秀孩子可以通过哈佛这样的大学得到一个迈入上层社会的机会,这是一战之后的一种革新,促进了阶层流动,保证尽可能地将精英都被吸收到上层,而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稳定阶层。
直到现在,哈佛大学这些常青藤名校依旧是没有“入学标准”的,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什么体育、社会实践等条件,全部都是参考,而不是标准。
哈佛大学在美国是出了名的不公平,在美国就有一个专门的网站叫做“哈佛不公平”,在里面你能看到有很多各项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却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的例子。
一个在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位置呆了三十年的老干部,退休之后做起了大学咨询,他就明确表示,自己在哈佛大学干了三十年,但是他却不知道哈佛的招生标准到底是什么。
至于哈佛大学所谓的“特招”标准,其实摊开看,都是给上层社会的孩子准备的。
比如有体育特长的可以特招,这里的体育特长可不是跑步、篮球、足球这些的大众运动,而是击剑、射击、高尔夫等高端运动,这些运动的统一特点就是很费钱,没个几百万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来。
又或者说你的父母是常青藤名校的毕业生,“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说的就是这个,你老爸是哈佛的,你要进入哈佛就会轻松很多。
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就是捐款,一个族群给大学捐款越多,学校就越愿意招收你的孩子。
很明显,这些全部都是为有钱人开的路子,就是那么的现实。
美国的教育分层很严重,底层孩子,大部分都无法拿到毕业证书,因为他们连考试都忘记了,并非我们认为的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美国有一种教育制度叫做kipp,这是一种比中国应试教育还可怕的教育,可以堪称是军事化管理,学校连学生上厕所的姿势都有规定,一开始学生全部坐在地板上,只有你成绩好了,才会给你桌子、椅子,这种教育面对的就是最底层的孩子,这种教育的优势就是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摆脱底层生活。
而中产阶级的教育方式就是我们国人津津热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特长,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这是美国中产阶级培养孩子的方式。
当然这并非是最高级的,因为“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工艺品,工艺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被挑选。
而最顶层精英的教育方式则是要挑选人,他们要培养艺术品,这个阶层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条,那就是决策能力,这个阶层的孩子从小被灌输的就是“改变世界”,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们只需要决策能力就够了。
所以从上学的那一刻起,这些孩子的一切决定都是自己做的,今天要不要去上学、要不要谈恋爱、要不要留级或者跳级……没有人会干涉你,你自己决定,因为这就是决策的培养,这是你人生的决策,你自己掌控。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中下层教育可以模仿的,因为到了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只是一个最基本的环境而已,起最大作用的是家庭本身,所以不要问让孩子自己决策,他们会不会就永远不上课了,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这就是美国,这就是教育分层,算得上是现在能看到的最终状态。
现在中国正在走向这种分层,据数据统计,现在农村的孩子想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是越来越难了,草根阶层想要出头也变得越来越难了,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分层的初步体现。
世界或者中国五百强的企业他们都说自己招聘不重视学历,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到中师大这种学校开招聘会,你只有在北大清华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所谓的“不重视学历”。
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