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城中。郭崇韬坐在院子里静静想着心事。杨渥对他的招揽之意他是心知肚明的,心中自然有些意动。这段时间跟随在杨渥身边,他不仅仔细观察着杨渥,同时还在观察着整个淮南。郭崇韬虽然在河东不受重用,但他毕竟是李克用的亲信之人,将来还是有希望得到重用的。但若是他选择留在淮南,那就是放弃之前在河东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展开新的生活,所以他表现得慎重一些很正常,至少也要先判断一下杨渥值不值得他投效。从整体实力上来说,如今的淮南甚至比河东还要更强一些。在地盘上,淮南如今有三十一个州,而河东却只有十六个州。在人口和经济实力上,淮南占领的地盘很多都是人口众多的州。在天下尚未彻底大乱之前,就有“一扬二益”的说法,也就是说淮南的繁华在那时候是天下之最。即便是遭逢了战乱,但经过这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扬州已经恢复了许多,淮南如今能够供应起二十五万大军(包括各州州兵和水军)就是明证。而河东本来就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又经过长期的战乱,民众困苦不堪;尤其是李克用不善于治理地方,加上军纪败坏,士兵们抢掠成性,以至于河东残破,远远比不上江淮。所以在整体实力上淮南其实是超过此时的河东的。不过在这个时代决定一方藩镇实力强弱的却更多的是军队,在这一点上淮南军队却未必比河东强。因为地方贫苦的原因,河东的百姓除了当兵外基本没有别的出路,这些地处边境的百姓本来就民风强悍,组成军队后更是抢掠成性,所以单论战斗力的话,河东军队的战斗应该在淮南军之上的。尤其是,河东拥有淮南所缺乏的强大骑兵!别看这一次淮南军大败梁军,但这一战朱全忠本来就是草率兴兵,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甚至对敌情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出兵的。出兵之后,朱全忠又犯了几个大的错误,一个是用石像标记河水的深浅,这一点上朱全忠吃亏吃得太不值得。第二个就是分兵濠州,这一点上就完全是个低级错误,淮南军只要用水军切断梁军退路,康怀贞就可能陷入敌军的包围,这是很明显的问题,但朱全忠却选择性的忽视了,结果导致了后来的战败。当然。淮南军突然使出的开花弹,一举攻破李思安的营寨,这也是导致朱全忠惨败的重要原因。但若是到了北方,缺少强力的骑兵就会成为淮南的致命弱点。即便是淮南有开花弹,有苏州炮等先进武器,但在具有强大机动力和突击力的骑兵面前,这些都不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从这个角度来看,淮南想要称霸南方倒是轻而易举,但想要统一全国的话,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至少在解决马匹的来源问题之前,郭崇韬并不看好淮南。当然,即便不能统一天下,但只要能统一南方,建立一个像六朝那样的强大王朝,那便值得他郭崇韬去尽心竭力的效忠了。更何况,根据他这些天来的观察,杨渥的确有明主之像,他不仅擅长领兵打仗,还精于政务,任用贤能,远离小人,对部下的意见能够虚心接受,又锐意进取,胸怀宽广,可以说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主上绝对是他的幸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杨渥继承了他父亲的特点,对部下较为宽厚,这是郭崇韬最为看中的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有巨大的野心,一心想要自己当节度使,甚至是自己来当皇帝,更多的人还是只想着遇到一位明主,然后为他效忠,最终建立功业,青史留名。所以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更希望跟随的主上是杨渥这种既有能力,又为人宽厚的君主。如今既然遇到了这么一位明主,而且还对自己极为赏识,那么自己还有什么要犹豫的呢?想到这,郭崇韬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二天,当杨渥再次召集众将开始讨论北伐之事时,与往常一样,杨渥依旧没有避开郭崇韬,让他作为参谋得以加入。此时,张训、王茂章等将领都在热烈的讨论着攻打颍州或者宿州需要多少兵力,需要多少时间,打下来后又需要多少人防守等等;甚至于还有人提出要分兵进攻蔡州、申州等地,气氛十分热闹。这时候,往常从来没有开口的郭崇韬却突然说道:“殿下,诸位将军,关于这次北伐,在下有不同意见!”杨渥先是一愣,随即大喜,郭崇韬之前从来都是旁听的,这一次却主动开口了,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决定了要投靠淮南呢?杨渥脸上笑容一闪而逝,接着问道:“不知郭先生有什么不同意见,不妨说出来听一听!”“是,在下的意见是,这一次朱全忠南下大败而归,殿下当然要率军北伐,而且要尽量搞得声势浩大,让天下人都知道淮南的军威,最好是到了淮北后再打几场胜仗。”杨渥点点头,这一点大家都能想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听郭崇韬接着道:“不过,这次北伐在下觉得殿下要尽量多打胜仗,但最好不要攻占哪怕一座城池!”“什么?”“不攻占一座城池?那这还算北伐吗?”“难道说敌军将城池让出来我军也不要吗?”……郭崇韬话音刚落,张训等人便纷纷反对起来。天下哪有让人打胜仗却故意不占领敌军城池的道理,这郭崇韬看上去极为干练,又得到世子杨渥的高度重视,大家本来还以为他有什么高见,却不想他竟然是这么个意见,要不是看在杨渥的面子上,只怕早就有人起来呵斥他了。杨渥听了之后没有理会其他人,反而目光平静的问道:“说说你的理由吧?我想郭先生也不可能无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