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长河复生记>第207章 最长的一天

入夜之后,原先逃入山中的辽东老兵纷纷回归浮岛营寨。

有参加了苦战的士卒骂这些人:“还知道回来,你咋不死在老林子里呢?”

老兵反问:“在林子里我吃啥?”

浮岛变成了一个大作坊。

支援前线的工匠们上了浮岛,他们不仅要连夜做好八门将军炮曲射炮架,还要赶制大量的地炮。

将军炮的曲射木炮架依然采用简单的固定发射角度。在炮身上用电池点焊一根粗铜丝,折弯成角度指针。炮手观察指针和炮身铅垂线是否重合来判断是否炮管在合适的发射仰角。同时,在实战中可以利用浮岛平台的涌动做出发射仰角的粗略调整。

由于地炮采用敌人踩踏触发,可以离敌人更近,所以就不需要做的像一般木炮那么大。工匠们连夜赶制短木炮,一做好就交给三营将士去埋到山北的通路。

通路上三营打着火把来来往往。他们不仅把新制的木炮埋在地下,还把原来通路山坡上没来得及点火的木炮起出来换个位置改成踩踏触发式。

即使这样,木炮的数量也远远不够用,三营就先挖坑堆土。一方面给以后埋地炮做准备,一方面把已经埋下的地炮搞得真假难辨、同时把青山嘴通路祸害得凹凸难行。

青山嘴通路以北的黄河东岸,一条装甲筏子上时不时地射出孙一的强光手电光柱,向爱新国的沿岸炮位和警戒人马肆无忌惮地扫来扫去。

那是贾道士领导的心战。

贾道士说爱新国将士不识此物,骤然见到暗夜里强光照射必然惊慌失措。如此一来,至少在今夜爱新国绝不敢造次。

对孙一而言,今天是最漫长的一天。

他已然累得不行,但是依然坚持亲临浮岛。一方面为工匠们做现场总技术支持,一方面配合贾道士装神弄鬼吓唬爱新国。

在工匠们用电焊机完成炮声铜指针的焊接之后,孙一接手了电焊机。

孙一命人把原来电焊机产生电弧的铜电极拆下来,换上新制成的石墨电极。

石墨是孙一从贫穷的百姓家中妇女手里收集的,她们用这种上不了席面的廉价石墨画眉毛。

把石墨研成粉,混入陶土入窑就可以烧成石墨电极。

做成的电极筷子粗细,一尺长,一头尖一头平。

现在两支石墨电极一上一下,尖头相对,用木架固定在电焊机上。

在电焊机庞大的大铜板电容和电池组边上,孙一吩咐人安装电车。

工匠们已经对孙一的原始电车做了改进。

为了加强电车的磁场,电车转轴四周的木架上插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磁铁棒和电磁铁,活脱脱一个大刺猬。

这个样子的电车和后世的电动机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倒更像一种奇怪的大家具。

联好电路之后,孙一吩咐用人力转动电车。他是把电动机当发电机使用,向铜板电容充电。

感觉差不多了,孙一戴上墨镜,让人打火把照明,右手裹上衣物。

工匠们让孙一这种黑夜打火把戴墨镜的奇怪举动吸引,纷纷聚拢过来看力德尔爷要做什么。

孙一命人合上电路,两支石墨电极针尖儿对麦芒的地方开始迅速发红。

这是因为此处电阻最大,电压全部集中在此处,温度快速升高。

孙一隔着衣服缓缓拉开电极之间的距离。

一条电弧跳跃而出!

孙一隔着墨镜依然觉得眼睛一花。

围观的工匠不约而同一声惊呼。

石墨电极滋滋作响,冒出一缕黑烟,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整个浮岛,包括浮岛附近的山梁,包括山梁附近的山坡一瞬间亮如白昼,山坡上的草木树叶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都清楚得过份,清楚得刺眼。

孙一立刻吩咐并入电池组,负责人力转动电车的壮劳力不要停,如果累了就换别人。

孙一背对电弧,摘下墨镜,这才发现一众工匠都在揉眼睛。

孙一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太累了,居然忘了叮嘱大家不要直视。

“这叫电弧灯”,作为补偿,孙一向大家讲解这里的原理。

“其实电弧灯道理和电池利用电弧点火,电焊机利用电弧焊接是一样的。只不过电弧灯的电弧持续时间更长,耗电量更大,所以我用电容、电池、电车同时给电弧灯供电。”

电弧灯又叫弧光灯。在十九世纪初,由英国的汉弗莱戴维(phreydavy)发明。他利用导线连接在电池上,然后与两块相距很近的炭极连接,由于电弧的产生,所以两极之间产生了耀眼的光芒。

电弧灯存在某些缺点,因此无法广泛的使用。包括电弧的光芒过于刺眼,一般亮度是后世白炙灯的二百倍;炭极打火时会冒出呛人的气味和黑烟,无法用于室内的照明;需要的电流大,一般需要专门的发电机供电。

尽管如此,电弧灯还是被应用在灯塔、剧院和广场这需要高光度照明的场所。直到近代,电影放映机和舞台聚光灯的光源还是电弧灯。

孙一向大家解释:“电弧灯产生的高温会融化石墨电极的尖端,当两个电极距离太远,电弧就会消失。同样,如果两个电极接触碰在一起,电弧也会消失,所以要经常调整电极间的距离。如果电极烧完,就要换一支新的电极重新点火。”

事实上,电弧灯如此明亮正是由于石墨电极在电弧高温下被气化,碳离子和空气离子被激发产生能量辐射。但是这里的原理太复杂,孙一认为明朝


状态提示:第207章 最长的一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