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长河复生记>第350章 战争与和平

六月十五,满洲大军行至距得胜口不足五十里。

这一日宁完我浑浑噩噩,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岁。

宁完我看得出来,这次阿巴海动了真心要议和,宁完我的心碎了。

要说两国之间的议和,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心里怨恨南朝压榨建州,恨屋及乌,努尔哈赤讨厌读书人。两国之间议和是根本不可能的。

六年前,努尔哈赤八月份去世,阿巴海继位。

九月份,袁崇焕向天启皇帝建议“乘其位置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为之间,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万一此道有济,贤于十万甲兵”。

所谓“投骨”即投出议和的肉骨头,天启皇帝同意他“便宜行事”。(见《明熹宗实录》)

十月,袁崇焕遣喇嘛一名、都司一名前往吊丧努尔哈赤。一则“探听虚实”,二则“离间其诸子与夷上下”,三则要求满洲“束手归命,听朝廷处分”。说穿了,就是天启皇帝派袁崇焕迈出了两国缓和的第一步。

袁崇焕的使团受到了阿巴海的热烈接待。

阿巴海此举一箭三雕。

首先,蒙古人傻了。满洲国同明朝死磕,居然打出这么一个地位,看来跟着明朝不如跟着满洲杀人放火受招安。

第二,阿巴海以此为借口出兵朝鲜。我爹死了,明朝都来人吊唁,你居然不闻不问,出兵打你是你咎由自取!

第三,积极议和,不管成不成,先占领舆论制高点。

大约一个多月后,阿巴海派使节带着致袁崇焕的答书,偕同明方使臣抵达宁远。阿巴海在回信中,除表示对吊丧及祝贺即位的谢意外,正式表示议和意向,希望议和早日进行。

再一个月之后,阿巴海使臣从宁远回来,带回致袁崇焕的原信,转述袁崇焕的意见,阿巴海信中把“大明国、大满洲国”字样并写,不便奏闻,故遣回使者,亦无回书。

次年正月,阿巴海再次使者,将拟定的议和书交给了袁崇焕。

信中重点有三:

一,过去二十年战争的责任在明国。信中再一次揭出“七大恨”,明国“凌逼已甚”,满洲国所以“兴师”。

二,“不论国之大小,止论理之是非”,要求明国承认错误。

三,议和先决条件:先送交满洲国黄金十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缎匹一百匹,毛青布一千匹,作为“和好之礼”。双方和好之后,每年由满洲国进贡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明国以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作为“赏赐”。(见《清太宗实录》)

这封信送到了天启皇帝手中。由此可以推论,信中阿巴海必然对两国称谓格式做了调整。

阿巴海信中的要求很苛刻,明国是绝不可能答应的。但是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比起后世的外交谈判,这封信的内容一点不为过。

果然,天启皇帝深谙此道。于当月向满洲国提出明国的议和条件:

满洲国必须“易去年号,遵奉正朔”,归还“侵地”,献出“叛人”。

至于满洲国所要求的馈赠,数量太大,回答说“往牒不载,多取违天”。(见《明熹宗实录》)

至此,两国间已经启动正式谈判程序。

三月,阿巴海答复:

每年通贡的数额不变,但第一年的“赏赐”可减为金五万两、银五十万两、缎五十万匹、布五百万匹。但已得土地、人民“悉已奠定安集”,不能归还。(见《满文老档》)

四月,袁崇焕上书趁满洲国正在进攻朝鲜,修筑錦州、中左、大淩三城,用缓兵计为上。当敌方得知消息后,城防已成。天启皇帝得知后嘉奖。

五月,阿巴海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精兵,进攻辽西。攻陷大凌河、小凌河,随即进攻锦州,四面围城。赵率教率部守城,三次派遣使者求和,未成。明朝调集满桂、祖大寿、尤世禄各路大军驰援。阿巴海攻锦州不下,改攻宁远再不下,再攻锦州仍不下,于六月初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很平常,不足为奇。

七月,袁崇焕辞职“告老还乡”,魏忠贤批准。

八月,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于是有了平台对奏,五年平辽。袁崇焕复出,集全国之力在辽东大兴土木,计划一步一城一直修到沈阳。

两国的议和互动从此成为满洲国的一方舞台。

崇祯二年七月,阿巴海致书袁崇焕:你既然无意议和,则我兴兵,其责在明。

十月,阿巴海率军入关奔袭北京。一路榜示各城“绅衿军民”,满洲“屡次遣使讲和”,明帝不允,以故“告天兴师”。

十二月,阿巴海退兵,留书“与明国君议和”信两封置北京德胜与安定门外。

同月,袁崇焕下狱,半年多的审判以后,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遭判凌迟。袁崇焕死前留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将勇,

忠魂依旧保辽东。”

崇祯三年三月,阿巴海分别致书崇祯帝、明诸臣、锦州官员,要求“议和”;同月,驻守永平等地的阿敏致书丰润、开平两地明官员,要求从速议和,否则“俟我汗携家眷至,彼时尔等议和亦难”。明国上下无答复,五月明国以红夷大炮收复永平四城。

崇祯四年五月,阿巴海致书大凌河守将,表示“厌兵戈而


状态提示:第350章 战争与和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