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导读者对本书的架空时代的背景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伏羲氏政权以前,华夏文明大致经过了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泰皇)氏,提挺氏,通天氏,有巢氏和燧人氏等数个大的氐或者氏族统治阶段,其他短暂或者未考的阶段在此不论。
伏羲氏之前的统治不能称之为政权只能称之为统治,这个时间结点在公元前7724年,即伏羲建立伏羲氏政权开始。
大伏羲氏氏族政权,处于上古人文大发展时期的中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通过伏羲氏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社会分划状态,从中看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思想思维和道德观念等逐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时期,人类从原始的蛮荒和蒙昧,逐渐形成了群居意识,也形成了部落聚居。
部落的聚居,导致了地盘划分,与以前的兽类划分地盘模式不同,此时的人类开始以文明的方式向对方宣示主权。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生成,人们之间对于所在的部落和种族,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个时期,人们对于血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摆脱了兽类的简单认知。
图腾的形成,就是对种族和血缘划分最好的解释。
某些群居人类,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不仅争夺地盘,也向对方宣示自己群居的标志。
图腾的出现提高了群居群体的凝聚力,在以后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加倾向于形成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原始公社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就形成了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私有yù_wàng的生成,逐渐演变为氏族政权。
氏族政权的诞生,预示着人类彻底从原始的蛮荒和蒙昧,走向了人文繁荣。
这个时期的人类,上演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斗争史。
他们不但要争天斗地,更重要的是,要与同为人类的其他氏族之间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氏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极其痛苦,氏族之间不断地有战争爆发。
这个时期的战争,就称之为正式名义上的战争,而不是以前没有组织和指挥的小打小闹。
战争的目的,一是抢占地盘,二是为了获得资源和人力。
地盘的抢占不用多做解释,主要就是为了有生存的空间。
在这个时期,地盘的作用,还没有后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那样大。
资源也好说,就是拥有足够可以捕猎和渔猎的场所,可以采摘更多瓜果和谷物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能够生活下去。
那个时期的人类,就是这么简单的生存。
说到最后一样人力,可就有点复杂了。
某个氏族把其他的氏族的人捕获后,要做的事情肯定非常多。
如果是放在原始蛮荒时期,说不定就会把俘虏当作猎物宰杀,然后分而食之。
然而到了氏族政权时期,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里,各个氏族的人,虽然自己都吃不饱,也没有过多剩余的食物,他们也养不起俘虏,随着人类的意识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他们不再大规模的屠杀俘虏,继续屠杀俘虏的只是少数人。
养不起俘虏,他们也只是杀掉,而不是吃掉了。
这个时期是没有奴隶的,那么他们捕获了对方的人之后,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为了血缘融合。
血缘融合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婚制,族外婚和对偶婚。
亲婚制就是我们所说的族内婚,指的是有血缘的人发生交合生育后代。
这种同一血统交合的婚姻模式,导致后代发育不良,逐渐地他们开始要求对不同血统的氏族要加以区分。
我们现代人对于亲近结婚的危害,都是相当了解和排斥,可是在那个年代里,人类还没有这方面的认知。
直到氏族部落形成时期,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文明发展后,才从长期的观察之后得出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在人类得知有血缘的人不能通婚后,他们开始尝试着族外婚。
这种情况下,打斗或者所谓的战争捕获的人,就被用来作为人种。
人种也符合当时的母系社会的男女婚配的规则,当时的男性本来就不是社会的主导。
男性只有三个主要作用,除了打仗和劳动,就是用来作为人种。
这三个作用中,人种的作用是最大的。
当时的母系社会,打仗和劳动的主力不是男性而是女性,要不然也不能称之为母系社会。
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难以被理解和想象的。
可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完成从兽类向智慧生命最后一关的过渡,以母性为中心建立族群和建立氏族政权,就顺理成章了。
捕获的男人作为人种,捕获的女人有的也被用来交配,更多的则是杀害。
这就是母系社会时期的真实写照,女人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留下来既然不能用来当作人种,还可能会留下祸患,只有杀掉。
留下女人用来交配的多是父系氏族,这个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其实不然。
母系社会里也不全是母系氏族,也有少量的以男人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的存在。
最初生成的父系氏族,不能称之为氏族,只能称之为群体。
进入这些群体的男人,大多数是不被所在母系氏族所喜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