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六百四十五章辽国投降

张三都没有想到对女真的战争会这么顺利,原本以为女真会顽抗很久,没想到真的能直接把对方堵在了辽阳城里,现在女真人完了,单单面对辽国张三觉得立刻就没有了压力。

女真战争的收尾工作交给高丽和室韦人,张三的十万6军渡过辽河打算直接打到上京城,拿下耶律延禧结束这场战争,而辽国对于这十万部队的反应不是消灭,而是集中主力二十万到上京防守。

害的部队一路上白白紧张,到了上京城,部队还没有开打,辽国竟然派了使者来谈投降,这特么的城下这些人不乐意了,要投降你不早投降,我辛辛苦苦跑了几百里刚刚准备好,你投降了,这不是玩我么?

但是人家来谈投降了,你这边要是不请示一下皇上直接打也不妥,干脆一面派人通知,一面把这些使者送往京都,张三接到消息之后,想了一下之后,直接回复,要求对方放下武器出城投降,否则直接破城。

所以当辽国的使者还没有到锦州的时候,张三的最后通牒已经送到了耶律延禧手上,投降还是反抗,留给辽国的时间并不多,最后耶律延禧怂了投降了。

对于耶律延禧来说他也很无奈啊,这几年战争连年,精锐部队早已耗光,国库也早就空空如也,想打仗也没有兵,也没有钱,这些汉军个个如狼似虎,拿强大的女真反手就灭了,他还能怎么办?

辽国的投降意味着北方主要战事的终结,原本计划了两年的战争半年就打完了,对于张三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能省一大笔钱。

战争结束蒙古部迅归建,室韦人和海州女真骑兵也被派到蒙古,那边的蒙古越闹越过分了,也是时候梳理一下了,高丽和倭国也撤回国内,十万6军就地驻扎,镇守辽河平原。

而十万大汉骑兵则往西前往原辽国天德军,防御蠢蠢欲动的西夏,北线战争结束,立刻天下太平,大宋主动的撤回了进攻的部队,西夏也不敢在越境派遣斥候了。

张三现在也没有功夫在打仗了,而是要筹备着建汉大典,不理会瑟瑟抖的大宋,张三开始考虑是不是趁机打掉西夏还有大宋的西北地区,这里不止有关中平原还有河套平原。

常言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拥有河套平原对于控制蒙古草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这里现在掌握在西夏手中,这也是西夏为何能一直与宋辽对抗的重要资本。

如果张三重新占领了河套,那么整个北方粮食的运输都变得简单的多,从河套运粮到蒙古至少能节省上千里的路途,特别是对于西部的掌控,意义更加重大。

所以现在哪怕是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哪怕是很多地区的叛乱还没有清缴干净,张三就急急忙忙的派出汉军骑兵到河套附近。

但是打下河套又不仅仅是河套的问题,河套对于西夏来说,那不是一个平原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张三要想动河套就必须要做好跟西夏全面开战的准备。

而和西夏全面开战对于张三来说还不如直接灭了西夏,省的膈应人,这样一个地区势力在张三看来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打得过,而是补给问题,太过贫瘠。

那么张三想要囤积物资一战灭西夏,那大宋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现在大宋还掌握着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而对于运输来说,把物资运到草原远远不如运到延安府来的方便快捷,而且运到草原还得往南运,多走了几百里,物资损耗至少提高了一倍。

这个就是因为大宋有完整的道路,而辽国只有马路,这种马路不是后世的马路,而是马走出来的路,只有马才能走的路的意思。

所以拿下延安府借助大宋完善的道路系统,运送物资囤积物资,争取在明年灭掉西夏成为了张三现在的要大事,尽管骑兵部队表示,自己带上一个月补给就能轻松灭了西夏,但是张三还是把他们的作战计划否决了。

张三不喜欢打没有把握的仗,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黄河北岸的土地都拿下来,方便修筑新黄河大坝,而张三说的这个机会就是开国大典的机会。

依照惯例,张三如果成立了大汉帝国,那就等于是大宋帝国尊严的挑衅,大宋无论是为了维护自己中央帝国的声誉,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身份都要宣布不承认的,甚至会直接出兵。

那么张三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教训教训大宋,顺理成章的拿下澶州等少数几个还在大宋手里的黄河北岸城市,然后打下陕西,使得张三从帝都到陕西有了一条完整的运输渠道,借助黄河的运力实现物资的快囤积。

七月所以战事结束,张三的开国大典选着在了八月一号,据说大吉大利,反正张三只需要到时候,读各种祭文然后拜各种庙接受百官朝贺就是了。

但是开国之前照例要提升军衔大封群臣,所以军级单位就出现了,随着国土的扩大,张三需要在某个方面派出能独当一面独立指挥的单位军,一个军五万到八万人,足以面对现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

新的国家部委数也增加了,不要说六部不够用,就是十个都不够,最终张三直接划出了二十三个部,而且在二十三步的基础上设立了四个丞相。

一个右相三个左相,这样一来内阁会议就热闹了,除了这些新设立的官职之外,张三还正式授予了五个公国,还有十多个侯国,总之这次封赏的规模很大,战争打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大宋了。

到时候大宋在被灭掉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五章辽国投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