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的第12天凌晨,巴军的反击打响了。
首先投入战斗的,就是部署在拉合尔西面的2个装甲旅。
与印军预料的不一样,巴军没有击中使用装甲部队,而是让2个旅分别从北面与南面绕过了拉合尔古城,从两翼对印军实施包抄,而且是大范围迂回包抄,目的是围歼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全部印军!
这下,别说印军前线指挥官,连后方的将领都被吓住了。
为啥?
当时,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军已经超过了20万,而且集中部署在拉合尔附近,其中数万印军在古城附近作战。
更重要的是,这是印军在该方向上的绝对主力。
如果被巴军包围,这20多万印军就完蛋了!
这个时候,巴军的意图也非常明显了。
不止是击退印军,而是要围歼印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巴军装甲部队,印军打得异常的顽强,特别是在几个主要方向上,印军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毕竟,这是印军的主力部队。
可惜的是,再顽强的斗志都阻挡不了巴军的钢铁洪流。
更何况,巴军动用的不止是装甲部队,还有远程炮兵与航空兵。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只是在当天凌晨,也就是天亮之前,为装甲部队提供直接炮火支援的4个炮兵营就消耗了将近10万发炮弹,几乎有一半的自行榴弹炮在几个小时内打废掉了一根炮管。
所幸的是,巴军准备充分,炮管根本就不是问题。
当然,炮弹也不是问题。
此外,巴基斯坦空军也是全力以赴。
按照巴基斯坦空军公布的战报,当晚出动作战飞机近500架次,向前线投送了近2000吨炸弹。
不止是jf-17,连很多jf-20都转为执行打击任务。
虽然印度空军也紧急出动,拦截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斗机,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支援前线部队作战,巴基斯坦陆军还再次动用战术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重点打击了印度境内的主要目标,特别是桥梁与隧道。
此外,巴基斯坦陆军的远程火箭炮也投入了战斗。
简单的说,在这几个小时之内,巴基斯坦把能够动用的进攻力量全都用上了,打出了一个小高潮。
结果嘛,自然是可想而知。
到天亮的时候,巴军装甲部队已经突破了印军的三道防线,而留给印军的撤退通道也就只剩下了拉合尔东面的公路。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印军依然有撤退的机会。
只要组织得当,只要印度空军给力,拉合尔附近的印军仍然能够撤下来,至少能够把大部分官兵撤出来。
关键就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巴军的进攻力量暴露出了后继乏力的问题。
别的不说,到天亮之后,巴基斯坦空军就没再出动作战飞机支援地面部队,只保留了有限的防空力量。
可惜的是,印军再次犯了错误。
严格说来,也不是错误。
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给前线部队下达了死守的命令。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命令本身没有错。
为啥?
如果在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让前线部队撤退,肯定会演变成溃退,甚至是惨败,后果难以想象。
要知道,在巴军的轰炸下,溃退的印军官兵未必能够活着逃回来。
此外,如果前线崩溃,那么印军未必能够在国境线附近组织部署新的防线,说不定就被溃退下来的乱兵给冲垮了。
从战术的层面来看,就算要撤,也要首先顶住巴军的进攻。
在扼制了巴军的进攻之后,再组织撤退。
打到天亮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对作战行动做了调整,不过不是让前线指挥官把部队组织起来撤退,而是反起反击!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印军在当时肯定获得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情报。
也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印军总参谋部断定,巴军的进攻在天亮之后就将结束,而且无法立即组织发起新的进攻。
显然,印军高层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巴军无力进攻,就可以发起反击,夺回在天亮前丢失的阵地,堵住防线上的漏洞,所不定还能够通过反击歼灭巴军的主力部队,从而一举扭转战场态势。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别忘了,发起反击的只有2个装甲旅,而协同2个装甲旅作战的其他巴军部队都没有多大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停止进攻之后,后继部队已经跟了上来。
当时,巴军在拉合尔方向上,至少投入了14个旅的兵力,其中绝大部分,也就是8个旅为步兵旅。
没办法,巴基斯坦没有足够多的重装备。
显然,印军在反击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而是这些在天亮前才赶到的步兵部队。
如果印军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反击行动还真有希望成功。
可惜的是,印军没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
当时,仓促组织起来的印军,甚至没有足够多的车辆,只能让部队里的官兵徒步发起反击。
这是什么战术?
要知道,这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了,印军采用的竟然是100多年前,第一此世界大战时的战术。
让步兵徒步发起反击,去冲击巴军的防线?
这不是让步兵去送死吗!?
就算巴军没有修建堑壕,也有足够多的机枪,而且步兵手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