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交卷后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糊名。即用一张纸,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遮盖起来,目的就是不让后面程序的人,知道这是谁的试卷。
然后试卷会交给书手誊写,为的就是不让阅卷的考官知道试卷是谁的笔迹。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在阅卷时,考官根据这些信息知道是谁的卷子,影响打分的公正性。
所以,考官阅卷时,看到的并不是考生在考场答的那个原试卷。等到阅卷完毕,排出了名次之后,才打开原来的试卷跟誊写的试卷对比。这个时候,考官才知道这个卷子是谁的了。
试卷誊写完毕已经是子时了,但是,因为明天要把阅卷结果呈报给皇上,所以,考官们就得连夜阅卷。
阅卷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六个考官进行初阅,分出一二三等来。然后提交给最终考官。
最终考官由大学士和兵部尚书等人组成,一共六人。这六人,都是大德王朝的顶级人物,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学识渊博。其中忠顺亲王、兵部尚书李源、大学士季明銮、九门提督刘长风都是这六人当中的人物。
默写题和策题,答案都是固定的。只要把内容答全了,剩下的就看句读,书写规范、错别字等了。这些指标都比较明确,所以很容易判断。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最后的一道论题上了。
大部分的试卷,论题答得都比较中规中矩。论点基本上不超过目前已知的答案。有的甚至连答上的要点,也没有答全。
毕竟这是武举考生,也都没有经历过朝廷的具体实务,象土司作乱这种实务性很强的题目,达不到一定的论述高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见多识广的考官们,也没指望会有什么出色的答卷出来。所以,阅卷进行的就有些沉闷,有的人甚至有些昏昏欲睡了。
突然之间,考官们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一下子全都精神起来。
“高论,精辟!”
原来是九门提督刘长风喊了起来。
刘长风是皇帝的亲信,前一段时间,因为操办公交马车差事,得到了皇上的夸奖。这几日,藩国的使臣来参观公交马车,对其大加夸奖,今天见到皇上时,还赞不绝口。
因而刘长风就很得意。颇让其他人有些嫉妒。
但是,若论文采,刘长风却是在场的人之中,修为最低的,所以,他说出的话,别人就颇有些不以为然。
见没人应和,刘长风倒也不着急,走到季大学士身边,把一张卷子递给了季明銮。
“季大学士,你看看这个,保证是你没见过的高见。”
季明銮不好意思驳他面子,就接过卷子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亮点就在最后这道论题上。
前面答的,都中规中矩,论点都是以前和现在已经有的那些做法。作为身居高位的大学士,对这些自然不陌生。
最为惹人注目的,还是在最后两段的论述上。这两段,提出了两条新的措施。
一是将土司迁移出本地,在远离原籍的地方重新安置。
二是通过建设城市,发展生产,把土司的原属民从原来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这两个观点,以前闻所未闻,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第二条的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措施,更让季明銮感到激动。甚至在心里隐隐感到这个思路有些似曾相识。
虽然以前确实未曾见过,但就是有这种感觉。
“真是不错,果然出类拔萃,来,各位,你们也看看。”
刘长风说好,别人可以不当回事儿,但是,季明銮说好,就没人可以无视了。
在所有的试卷都比较平庸的情况下,季明銮能赞赏的,就很可能有些出色了。
于是剩下几人就开始传看,都纷纷叫好。其中又以兵部尚书李源最为激动。
“都说武举考生没有见识,依我看,如今这种论调可以改改了,光是这两条,就比那些书生无病呻吟强上许多了。”
武举是兵部主持的,因为考生文化功底不如文举考生,所以历来被文举看不起。
今天有了这个试卷,让李源感到颇为扬眉吐气。
众人都是在朝廷上行走的,自然都是是识货的。虽然对李源的态度感到有些好笑,但是对这个卷子中的观点,还是颇为认可的。
这个试卷,自然就是贾珉的了,编号是三十六号。
“我看这个三十六号排进前十,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见李源如此说,众人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最终排名权,若是有这个权力,把这个试卷排在第一,也是没有意见的。
其他的试卷跟这个试卷比起来,水平可以说是差了一大截。况且水平也都基本相近,唯有三十六号试卷,有鹤立鸡群之感。
“我敢打赌,这个人一定做过生意,而且还是个很有生意经的人物。”
吴尚书这么一说,季明銮心里豁然开朗。
怪不得总是有一种熟悉之感,原来是怀远的卷子啊。这就不奇怪了。
建设城市,发展经济这种主意,别人也能提出来。但是,把它跟改土归流结合起来,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就不是一般人能提出来的了。
一看这个措施,就知道是内行人。除了贾珉贾怀远,也确实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措施来了。
所有的卷子阅完后,就开始对卷子进行分级。共分sān_jí,前十名为一级。次一级也是十名。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