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事情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那就算了,不说了。
所以还是留待后人评说吧,相信后人一定会给个明确的答复,一个很好的评论。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着方中愈,虽然他很想方中愈吹捧他一番,毕竟当着他的面说,也不会怎么样。
可惜,他看了方中愈好久,方中愈似乎都不知道他的想法一样,根本就不按照他的想法来。
算了算了,这戏唱不下去了。
“罢了罢了,朕有些着相了,以后当朕没说过。
这封奏折,你怎么看?”
既然没达到目的,那就不纠结了。
直接这样过去了就行了。
皇帝确实有不同于其他人一般的看法,在这个时候,他想到的还是处理好手中的事情,毕竟能够很快的从这种情绪走出来就不是一般人。
换了其他人,早就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了。
说不定还得让方中愈说出那番恭维的话才行。
“陛下,这恐怕又是那些勋贵老将们的主意吧。”
方中愈也算是知道了,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将军们,也不是那么傻的。
对于方中愈能看出来,建文皇帝朱允炆真的是一点都不吃惊。
他要是不知道,那才是个怪事呢。
“长兴老侯爷,虽然名头大,也确实是帝国栋梁,但毕竟年纪大了,渐渐不管事了,有些人动了心思,也是正常,只是吃相有些难看了。”
九江就是岐阳王李文忠的长子。
长子李景隆,袭爵曹国公,这可是一顶一的公爵。
当初也特别受太祖高皇帝的喜爱,所以常常让他在外带兵训练,甚至是进行军事战备,也就是说手上是有统兵权的。
当初建文皇帝朱允炆能够迅速的将周王拿下带入京师,也是李景隆正好在河南一带练兵。
当周王有所异动的时候,大军就一路疾驰,迅速的包围了周王府。
最后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周王带入了京师。
再到后来,燕王朱棣起兵的时候,他还没参与进来,可是战事失利,黄子澄又一通瞎指挥,战局越来越乱。
最后,他和兵部尚书齐泰,又举荐他,所以李景隆又在前线取代了长兴侯爷。
渊源甚深,事出有因,但多少是有些争权夺利的情况存在。
所以两家多少还是有些不太对付呢。
“他们想要出镇大明北洲?”
方中愈心里觉得这些人有些胆子大,反正他可没有这样的想法。
大明北洲和大明南洲是不一样的。
只要是真正去过那里一趟的人,绝对会知道的。
谁知道,这些人去都没去过,一个个的如意算盘打的可响了。
大明南洲虽然距离大明国土较远,但是沿线是有其他的国家存在的,那些国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可是里面是有不少华裔的。
而且里面有不少人还是挺看重和大明的关系的。
大明的水师和商船是可以和他们贸易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能够得到补给的。
更重要的是,汉家血脉在那里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说不定到时候,暗地里经营一番,朝廷不知道能弄到多少好东西呢。
再说了,颠覆了那个小国家,也不是不能做到。
朝廷要是有什么想法也能够很快的传到达。
可是大明北洲却不一样。
方中愈虽然没去过,但是大明北洲如今肯定还是荒芜一片,就算上面有本土居民或者是殷商故民,也不会跟其他地方一样产生太大的冲突。
按照道理来说,朝廷是要把这里完完全全纳为己有的,也就是说大明朝廷的力量在那里一定要占据主要的一线。
这是不可能放过的,那个时候燕王朱棣和齐王的事情需要解决。
所以最后出现了这个情况。
“是,原本按照你之前的构想,这些人去那里得到土地也并不是不正常,朕更希望有人来承担起保卫大明的责任。
只是这么多人一起,由九江来打这个头就有些不太正常。”
建文皇帝朱允炆有一些不太相信,毕竟这些人都是当初太祖高皇帝远拿出来留下给他的。
当初蓝玉案之后,牵连甚广。
武将团体基本上就出现了断层,老一辈的将领要么被太祖高皇帝处决了,要么在军中的影响力完完全全降低。
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以在军中有大的影响力。
新一辈的年轻人还需要锻炼一段时间才能成长起来,这也是现如今撑着大明军队的人。
比如长兴侯府耿家的人,魏国公徐家的人。
当然还有一些小的开国爵位。
但那些人影响力有限,也影响不了太多的人。
这是事实,朝廷也需要安慰人心,自然不能从上撸到底,不然下面出事了,自然影响更大。
“陛下,是害怕他们有异心吗?”
方中愈一脸正色的问道。
方中愈这样问也是想知道皇帝到底在想些什么,毕竟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换其他人肯定也会这样回答,那就是皇帝当然会担心这些人。
虽然说勋贵和国家是一体的,皇室也是看重他们的,可有些事"qing ren"心是说不清楚的。
皇帝要是不担心这个,那就不是皇帝了,只是程度的深与浅罢了。
“异心到不至于,朕到没有太大的担心。
只是去的人物越多,大明北洲的政策体系就越来建立。
那里地处偏远,照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