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时杨应宁被召还朝,拜为户部尚书,此前朝廷已经嘉奖他为太子少保,并赏赐了千两金锭。杜文斌没有和他一起回来,他因为他平乱有功,被朝廷嘉奖为游击将军,现在仇钺手下听命。本朝在军事上实行九边镇军的编制,领军镇守一方的自然是总兵官,他下面是几个副总兵。总兵和副总兵下面是实际带兵的统兵大将参将军,接着是游击、守备、操守……等各级将军。明眼人看出来了,这游击将军不仅比杜文斌原来在京城的官衔足足提升了sān_jí,还是个实权职位,而且凭着他和仇钺曾经并肩战斗过,是共同患难过的战友,上面又有杨应宁的人情照应着,今后只要杜文斌没有放下什么大错,他以后的仕途必然会一路顺风。很多京城权贵子弟不由得心生羡慕,但羡慕归羡慕,真正下决心愿意跟着学的人没有几个,宁夏是个艰苦的地方,让这些公子哥儿跟杜文斌一样去那里风吹日晒,在黄沙漫漫中过着贫瘠的生活,有的人真是宁可死了。所以家长们只能怒其不争却也无可奈何,除了羡慕还只能只是羡慕了。
年底,吏部颁布了新一年的官员调任名单,其中有现在的杭州同知杜渊之因为官评优异,被升任为福建泉州府知府。这下所有人都惊呼了,杜家最近可真是好事连连,势头太旺了。可是让众人惊讶的是杜家却没有什么异常,杜凌老爷子还是那么谦和低调,杜家孩子还是那么谦恭有礼,杜家人似乎都没有受到这些事的影响,该干嘛干嘛,平静地过日子。
准备过年的时候,杜玉清突然听说了一个让她感到五雷轰顶的消息。
早些陕西副总兵郑挺秘密上书朝廷,状告总兵程炫君是宁化王余同党,如今朝廷已经初步查明郑挺所报不虚,已经派人把程炫君从陕西押解到了京城,他的家人亦全部被抓,就等都察院核查后,皇帝的朱笔一挥,就满们抄斩了。
杜玉清着急的不得了,赶紧让范斯远去打探事情的原委。
原来郑挺状告程炫君是宁化王余同党的证据有二,一是程炫君当初亲率三千精锐快马北上抵达宁夏和陕西交界的青铜峡,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抗敌,而是已经和宁化王密谋好一起造反,后来是因为仇钺出其不意迅速地抓住了安化王,才打乱了他们原来的计划,使得程炫君不得不立刻见风使舵做出一副带兵前来平叛的姿态,实际上他早已包藏祸心,随时可能东山再起。二,郑挺手上有一封宁化王在起兵的时候给程炫君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宁化王感谢程炫君对他的支持,许诺他登基后即封程炫君为西北王。
平定宁化王叛军后,朝廷对宁化王叛乱的事情进行过评估。宁夏这种边镇地方,既没有丰厚的物产,也没有繁荣的商业,他宁化王靠什么起兵?打仗可是要钱的。像安化王手上有两万多兵力,每打一天仗就需要付出一万两白银。而本朝实行的是军户制度,士兵是没有军饷的。朝廷划拨的军费只包括铠甲器械,战马等物资,而士兵平日的吃喝用度,则要依靠他们自己在军屯的劳动。问题是军屯也要付税,军官们还得从中克扣一道,所以一年耕作下来,士兵们往往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有钱发了。所以,一旦边境有战事发生,要让士兵去打战了,士兵们都会伸手要钱,不见到钱,大家也不肯上去拼命。如此一来,军队开拔要有开拔银,作战时要有敢死银,死了要有抚恤银,军功要有犒赏银。战争结束,军队回家了还得发一笔遣散银,方方面面都要有银子,否则士兵根本指挥不动。
那宁化王朱想靠什么打仗呢?
对朱的审讯结果让都察院的官员们啼笑皆非了。原来安化王想像自己是成祖,幻想着自己檄文一出,就像什么盖世英雄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各地官员百姓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他就一路顺风顺水地杀进京城。
他也不想想当年成祖靖难的时候,除了他手上有一支百战雄师之外,他老人家已经控制燕京十多年,整个地区的税收都归他支配,手上的银子海了去,又有蒙古人支持,又有高人的指点,所以可以势如破竹。而安化王同成祖这个祖先相比,不仅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穷得简直就是一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敢痴心妄想造反后能打到京城?
如今郑挺送来的这封信补上了这个缺口,解释了宁化王造反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有了程炫君的支持,因为有了程炫君的支持他就能得到富庶的关中平原的财力支持,还有陕西的三万兵强马壮的军队,有钱有人,什么事情不能做?所以宁化王才有底气起兵。
杜玉清心里一紧,从这些消息来看,程炫君是安化王同党的事情似乎是证据确凿的事实了。难道无辜的程羲和因此就要受到连累,随他的父亲一同被杀头吗?想到这里她心如刀绞。
她该怎么办?她该怎么办?到底怎样才能救出程羲和?她一时心里大乱,没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