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汉末高顺>第344袁家谋划

皇帝刘宏薨,何太后最大的敌人是大将军何进和士人官僚,所以,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王莽,并杜绝士人官僚专权,何太后采取了两个措施以制衡,一是拼命保护宦官,希望靠宦官的力量来牵制大将军何进和士人官僚;二是加重另外一个弟弟何苗的权力,这也是车骑将军何苗最终被杀的原因。【】

何太后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在亲哥哥与亲儿子之间,作为母亲,他选择了亲儿子;她已经尽力阻止皇权旁落了,不过事情的发展却超出她的预料,至于与最后失控。

外戚和宦官在一夜间灰飞烟灭,被全部扫除,何太后和皇帝刘辩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

试问这种情况下谁最得利?

世家大族掌握了朝廷大权,开始瓜分除去大将军、车骑将军、宦官等后的权力真空,袁家排除异己,借机除去与宦官有过勾结的士人,确立他们在士族中的威望。

故太尉樊陵和少府许相,被太傅袁隗迅速归为宦官一党,并被砍了脑袋,至死他们都稀里糊涂的,不明所以。

董卓和吕布皆为关西人,根本不会引起关东士族的重视,完全被忽视了,且袁家还借机削减北军薪俸和钱粮供养,以报吕布擅杀丁原之仇。

在重新瓜分朝廷大权的盛宴中,关西士族不仅被排除在外,还处处遭到打压,不仅董卓和吕布愤怒了,连还在关中的左将军都对关东士族产生严重不满。

董卓和李儒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拉拢吕布,收服吕布;而吕布在置换北军五营后,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利益,对朝廷和士族非常怨恨,但是怨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必须为他和他的手下寻找未来。

基于共同的诉求,在李儒的策划下,在张济的来回联络下,吕布宣布效忠董卓,董卓异常高兴,收吕布为义子,并许诺,此后吕布的军队自成一军,后勤辎重、钱粮薪俸等皆由董卓提供。

董卓来自关西,养育这么多的兵马也不富裕,为了捞钱,他的军队早就养成烧杀抢掠的恶习;到了繁华的洛阳,他们恶习不改,在董卓的有意纵容下,洛阳周边没有强大实力背景的富户,皆成为董卓军队的盘中餐,这也是那些官兵对董卓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随着后继部队陆续到达,董卓在洛阳城内的兵马达到十几万人,实力非常强横,已无人能控制;在李儒的谋划下,他开始把魔爪伸向朝廷,从关东士族手中抢夺权力,希望能摘取这次朝廷动乱的胜利果实。

首先,把守卫各城门、皇宫的军队全部由他的嫡系人员和部队承担,完全控制了洛阳和皇宫的防卫;这不得不说董卓的能力和治军的水平之高,连何进都不能完全控制的西园八校和北军五营等官兵,现在在他手下服服帖帖,当然,这也与他们失去靠山有关,也与凉州铁骑的强大战斗力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董卓暗示汉廷策免司空刘弘,自荐为司空。

最后,为了确立在朝廷的威望,董卓对士族采取打一批,拉一批的手法。

董卓对朝廷的试探果然凑效,迫于其军事实力,朝廷立即罢免司空刘弘,任命董卓为司空。董卓的这步棋走着了,试探出朝廷对他的态度,使得他一改此前小心翼翼的作风,胆子大了起来。

董卓选的刘弘,是在朝廷中没有力量和名望的软弱之人,他在历史上唯一的记录便是被董卓顶替这件事情。

当然,袁家也在后悔无视了何苗和何进的旧部,而被董卓顺利收编,扩大了实力;太傅袁隗从中看出董卓的不臣之心。

早在董卓初进京的时候,董卓便发现皇帝刘辩太过懦弱,而刘协聪颖,且刘协一直由董太后抚养,号称“董侯”;而董卓进京后,自以与太后同族,故此,他对刘协有一定的好感。

现在,他确立在京城的地位后,遂有废立之意,被太傅袁隗猜中了。

突然的变局,作为袁家前台执行者的袁绍傻眼了;当西凉集团在京城为非作歹、肆意劫掠时,骑都尉鲍信劝袁绍袭击董卓时,袁绍更是手足无措,鲍信失望的返回家乡。

袁绍积极引董卓入京,是因为董卓是袁家的故吏,按照当时的传统,董卓必须对作为推荐人的袁家终生忠心耿耿,否则将不容于士族,他们没想到,董卓在实力强大之后,竟然失去了对董卓的控制。

这也怪一切太过顺利,京城局势完全按照袁家的设计发展,只是他们忘记了一点,凉州已被朝廷暗中遗弃,凉州人被关东士族视为蛮夷之人,关西大族更不容于关东士族,既然董卓早就不容于关东士族了,那他又何必遵守关东士族规则的约束呢?董卓背叛袁家,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袁家暂时却无能为力。

但袁绍傻眼并不意味着袁家总掌门人太傅袁隗傻眼了,另一个更缜密、更稳重、成功率更高的宏伟战略迅速规划出来,这个谋略袁隗酝酿很久了。

东汉末年可以借鉴的大一统帝国的经验是什么?是大秦帝国、西汉王朝和王莽篡政。

东汉末年大将军同宦官集团的激烈火并,遍布中原大地、声势浩大的黄巾大起义,让刘焉、袁隗们起了心思。

刘焉在益州变相独立的露骨表现诱发了袁隗,刘焉在效仿刘邦;董卓进京刺激了袁隗,董卓在效仿王莽。

不在此时,更待何时?太傅袁隗最后的方案就是不臣的心,他预测董卓最终会走上王莽的篡汉之路,东汉王朝在黄巾大起义和董卓的折腾


状态提示:第344袁家谋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