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陈县城内驻守的是袁熙、辛评和王匡,内有五千骑兵和两万步兵。
尹礼不能对陈县合围,只是负责监督陈县,陈县城内外的联系没有被完全阻隔。
高干部队被全歼的消息很快传到陈县,辛评、王匡等人心中大急,援兵是来不了,他们可以战死,但是袁熙却不能战死或者被俘。
现在黄忠的大军已到细阳城,距离遥远,陈县城外的兖州兵不多,若是等黄忠返回来的话,他们便没有撤退的机会了,现在是撤退的最佳时机;且陈县离汝阳县仅有几十里,当天便能撤回去,比高干的撤退简单许多。
于是,辛评、王匡等人迅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冒险撤退。
突围前,辛评做了充分的动员,兖州兵少,只需步兵保持队形撤退,兖州骑兵便无计可施,当天他们便可撤回汝阳县,他们便安全了,且他们不用携带大量的辎重,撤退的度比较快,所以,官兵的士气还是很高的,并没有受高干部对被全歼的影响。
为了保证路途的安全,辛评做了全面的准备,砍伐树木做了大量的鹿角,每个什长、伍长都要携带一支,万一遇到必须扎营的情况,可以排在外围,用来阻挡骑兵。
根据辛评的安排,一万步兵先出城,而且是以王匡的泰山兵打头,随后是长枪兵和刀盾兵,其后是五千骑兵,最后是一万步兵和六百多泰山兵断后。
泰山兵仅有一千两百多人,皆非常强壮,配备硬弓和环手刀等武器,铠甲齐备,战斗力非常强,且对王匡忠心耿耿,是王匡在袁绍势力中赖以立足的资本;袁绍军的弓箭手比较少,这一千多泰山兵,也是辛评敢在平原地区撤退的底气。
步兵弓的射程和威力远骑兵,尹礼试探之后便敢硬拼了,只得放他们出城。
辛评之所以安排五千骑兵在队伍的当中,受步兵保护,是因为他感觉这些骑兵绝非兖州骑兵的对手,不说训练水平如何,单说战马的素质就比兖州战马差距太多,所以面对兖州骑兵的时候,他的骑兵不仅没有优势,反而成了被保护的对象,他更不敢让骑兵单独突围。
尹礼仅有七千步兵,战斗力远敌军,但是数量不占优势,若是硬拼下来,也会伤亡惨重,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能智取;这是他在青州军内学到的经验。
他的长处是骑兵,五千骑兵的战斗力远敌军,不管是骑士的素质还是战马的素质皆高出一大截。
所以,尹礼放敌军出城,然后派七千步兵接管陈县,他亲率五千骑兵对付袁绍大军,准备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袁绍大军保持队形出城,队伍非常壮观,不过行军度却很慢,且队伍宽厚,并排五十人,连同骑兵算上,长达三里多,这让尹礼现了机会,只需制造混乱,打乱袁绍军的阵型,这些人便成为他美味的猎物。
袁绍骑兵的战马大部分是从高顺手里买的,都是劣马或者下等马;而兖州骑兵最差的战马都是中等马,军官配备的是上等或者更好的战马;伍长、什长、都伯和屯长配上等马,君侯配优等马,尹礼为中郎将,配的是特优马。
尹礼率领骑兵跟在后方压阵,能随时出击,派出两个部曲的骑兵,在袁绍军的左右两翼不断射箭骚扰。
同时让士兵高喊“投降不杀”的口号,瓦解袁绍军的意志。
有大量的袁绍官兵中箭,只要还能动,便要跟上部队的步伐;即便有人被射杀,袁绍军依然不为所动,继续保持队形前行,这归功于辛评做战前动员、鼓舞士气的结果。
尹礼不相信袁绍军的官兵不怕死,每次出动一千骑兵,那怕每人射出三支箭,便是三千支,即便十分之一的命中,那也是几百人,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显多,等伤亡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的心理肯定会崩溃,阵型肯定会被打乱。
在平原地带,步兵阵型被打乱,面对骑兵,便是待宰的羔羊。
于是,尹礼命令实行车轮战术,每次出动一千骑兵,攻击一轮后便归队休息,让所有的骑兵都保持充沛的体力,随时能投入掩杀。
按照这样的行军度,尹礼估计,天黑前敌军很难赶到汝水河畔,不过夜间情况多变,不适合骑兵作战,必须在白天结束战斗,或者拖住敌军,于是,他派人返回陈县,命令步兵准备饮食、马料以及运送大量箭支前来。
不断的骚扰,收获战果最多的是屯长、军侯,连两位军司马都轮流上阵两次,直呼“过瘾”。
尹礼知道他中郎将的位置有些虚,是高顺照顾他和吴敦,他的武艺和谋略连这些军司马都不如,所以他对几名军司马极为尊重,相互关系处的比较融洽,这也带动他所辖的军队中官、兵关系非常好,战斗力提高不少。
即便如此被骚扰,辛评也不敢派骑兵还击,否则不仅追不上兖州骑兵,还很容易被吃掉;他准备的长枪阵,就是防备骑兵冲阵的,可是兖州军只骚扰,一触即离,根本不上钩,辛评也无可奈何,只能被动挨打却不能还击的滋味非常难受。
兖州骑兵队形稀疏,且度很快,即便还击,命中率也很低;而他们的步兵阵型密集,且度很慢,中箭的几率很大。
一个循环下来,便造成近两千袁绍官兵伤亡,那些被射杀的已被身后的官兵、战马践踏成肉泥了,且减缓了部队的行军度。
辛评感觉若此如此下去,还不等到达汝水河畔,官兵要么被杀光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