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汉末高顺>第574章王允的策划

北方稳定,高顺承诺不进攻朝廷,李儒非常放心。

后来高顺裁撤扬州、豫州、楚州的军队,要么就地安置为民,要么调至北方,李儒更加放心。

现在长沙等几郡,百姓数量庞大,但是土地面积有限,产出有限,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和朝廷,非常艰难,即便高顺势力继续与他们进行贸易,他们也没有多少金钱可购买粮食。

于是在安全之后,李儒决定裁兵,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对西凉诸人来说还好办,他们利益一体,只是把老弱病残和外地籍的士兵遣散为民便可,执行的非常顺利;那些老弱也希望为民,他们也不愿意继续从军了,有了耕地,南方随便种点粮食就够吃的,比冒着生命危险从军强多了。

要知道接下来的战争只能生在朝廷与魏公之间,这些士兵也不傻,他们认为,朝廷绝非魏公的对手,被裁剪下来,等于保住了一条小命。再说了,裁减下来的汉人,不同于西凉兵,皆为穷苦人家出身,他们在从军前就能非常熟练的耕作。

让李儒犯难的是吕布,现在吕布加上魏续,总共有四万多官兵,若是按照西凉诸人的做法,将被淘汰掉三分之一的士兵,则只剩下两万多人,这让吕布难以接受。在乱世,只有手中的刀和身后的士兵才是他们的依靠,没有了士兵,他们什么都不是。

李儒派人与吕布沟通几次,皆被吕布蛮横的拒绝了;吕布武人,生长于边郡,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性格直来直往。

李儒非常生气,却无可奈何,这时候绝不能生内乱,否则,若是高顺借机平叛,派大军前来,最终吃亏的还是他李儒和西凉一系。

这时,王允等人却欣喜若狂,终于有让吕布与李儒翻脸的机会了,只要吕布加入他们势力,便能轻松斩杀李儒,控制朝廷,他们便是朝廷再造的功臣,必会青史留名,且吕布一莽夫,那懂得处理朝政?最终大权还是落在他们文人手中。

李儒虽然完全继承了董卓的遗产,但是他的威信和控制力却不能与董卓相比;简单的说,吕布对董卓尚且有一点畏惧之心,对李儒却是完全的有恃无恐,敢于明目张胆的拒绝李儒的要求,这在董卓在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王允等人正是现了吕布的变化,感觉有可乘之机,所以又主动联系;这时的王允,从高顺裁撤周围官兵的信息中判断,即便他除去李儒,高顺也不会插手朝廷事务。

与此相同的是北军也被要求裁撤士兵,北军本身人数就不多,每校皆不满千人,若是再裁撤,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们也是被王允积极拉拢的对象。

而且,在王允的策划下,有让这些人联合的倾向。

不仅如此,那些西凉军官也开始对李儒产生了严重的不满,仅仅裁撤了自己的军队,对吕布等人的军队却没能裁撤。这让李儒的威信更是下降很多。

这时,却一关键人物走进了王允等人的视野,这人就是董承。

他去高顺处回来后,便一直思索,既然高顺不想攻击朝廷,那朝廷便是安全的。

王允开始统筹规划,先与董承联络。他的计策很简单,就是劝说董承划清与董卓一系的界限,董承本是董太后的侄子,与董卓何干?绝不能做出认贼为父的事情;还有,他与皇帝刘协的关系比与董卓的关系更加亲近,不仅因为董承的姑姑是皇帝的祖母,更重要的是他的女儿是贵人,皇帝是他的女婿。

且董承现在在李儒势力内既无兵权,又无财权,仅仅是跑腿的身份。

董承被王允的劝说打动了;既然朝廷是安全的,不若联合起来,击败李儒,还政朝廷,以他与皇帝的关系,会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

于是,董承接受了王允的意见,并联络与他交好的王服、种辑等人。

王服,字子由,时任越骑校尉;种辑任长水校尉;每人领近千兵马,实力弱小,但皆在城内值守。

这些人皆为先帝刘宏留下的人,对皇帝和朝廷一直忠心耿耿,只是苦于没有报效皇帝的办法,若是董承能联合起众人来,成就一番事业,定会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所以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朝廷大计,皆非常支持董承的计划。

王允对董承取得的效果大加赞赏,称赞他为朝廷的楷模,朝廷的中流砥柱。

此后,王允寻机面见皇帝刘协,向皇帝秘密汇报了此事。

皇帝绝不愿意做一辈子傀儡,早就过够了当前这种日子,甚至宁愿做一普通人;若是王允的计划成功,他则能获得新生,便承诺完全配合王允的行动,授予王允最大的权力,并将随身携带的玉佩送与王允,以为信物。

皇帝刘协不是没有掌权的yù_wàng,只是条件不允许,他只得表面忍让。

王允为了独霸成功后的朝廷权力,便又联络不其后伏完;伏完不仅是帝婿,且他的女儿也是贵人,更重要的是伏完的威信尚在董承之上,将来完全可以用伏完压制董承,让他们相互牵制,王允好从中获利。

王允想的很好,只要成功了,他便能独霸朝廷权力,即便朝廷仅掌控几郡之地,尽管朝廷偏安一隅,那也是名正言顺的朝廷。

伏完也知道高顺不会干涉朝廷事务,即便杀死李儒,那也是朝廷之事,他担心的是西凉的那些官兵会趁机做乱,而他们手中却无兵对抗。

王允稍稍透露一点信息,现在有众多武官和军队参与他们的行动,除去李儒


状态提示:第574章王允的策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