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都市现代>重返1977>第一百五十六章 序幕

其次最畅销的是“刺儿梅”的配饰品,洪衍武进的棒针毛衣,还有他们的男女皮鞋。

要知道,此时的京城,女孩子们用的配饰品只有简单头箍和黑卡子,根本没有首饰的概念。

毛衣又几乎都是个人买毛线回家去自己织,皮鞋更是难得一见高跟女鞋和尖头男鞋。

那不用说,这些样式新颖、时髦的“广货”,对首都人民会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东西价格也“便宜”啊。

像“刺儿梅”的配饰品,进货的价格区间只在分币和毛票的概念上。

最便宜的发卡子,样式和普通黑卡子一样,却有红黄蓝绿各种颜色。

六个半打才四分钱,那是要精确到“厘”才能算清楚的。

首饰里带项坠的项链成本最高,但一条也不过三四毛钱。

即使她把毛利加上好几倍,最贵的东西不过一块钱左右。

但凡逛街的姑娘只要看得上眼,就能买得起。

所以她每天光发卡子就能销出几百个,配饰品这块的总利润能达到每天五六十块。

洪衍武的棒针毛衣呢,因为是仿毛制品,进价只有八块。

但与之相比,当时的毛线却是每斤二十七块三毛,还需要工业券。

这么一来,洪衍武十三块批发,底下人接过来,在市场上就敢喊价二十六块。

虽然是暴利,可这在不懂行的人看来,却觉得卖主像傻子了,不少人都愿意落这个“实惠”。

皮鞋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批来自花城的男女皮鞋,大部分材料都是人造革的,但样式却很时髦。

再加上当时的皮鞋就属花城和沪海做工细致,看上去相当显档次。

洪衍武进价在十块左右,十五块一双批发。

底下人加价十元出售,照样能让大部分顾客心甘情愿掏腰包。

反倒是洪衍武进得八十双真正的皮鞋,是问者多买者少。

这是因为,虽然这些鞋的样式做工更高一筹,但批发价就得四十五块,在市场上售价那就更高了。

真舍得花一个多月工资买双皮鞋的人,那实在太少。

那么这些鞋,除了洪衍武和陈力泉自用或赠送亲友以外,也就是几个练摊的小子兜里有了钱烧包,买走一些臭美臭美。

其余的就只能摆在摊上当样品,权充招揽顾客之用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年头的消费层次还很低,绝对是以价格为中心。

在下面,如果继续按照销售量继续往后排呢,依次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

不得不说,实际情况和洪衍武所预计的确实有些差距,这两样东西的销量远没有火爆到他所想象的地步。

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内地的服装审美更普遍的局限在于细节变化上。

这些款式和剪裁太具突破性,在观念上被人们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一些敢于尝试,不屑于循规蹈矩的年轻人一见到,就欣喜若狂奉为神物,非买不可之外。

其他人虽然也爱不释手,但却有点不敢尝试、不敢出风头的顾虑。生怕被别人视为“流氓”。

再加上牛仔裤进货成本本身就高,洪衍武批发十五块,喊价都在二三十块。

不少人总是习惯性地拿劳动布来比较,怎么琢磨都觉着不值当的。

而蝙蝠衫虽然要便宜些,可偏偏又不对时令。

因此这两种衣服出货速度都不是很快,整个服装夜市每天也就走个一百五六十件吧。

虽说也还凑合,可要和庞大的库存量一比,再想想花城那边还在批量生产,和继续吃进的情况,就难免让人心慌了。

幸好洪衍武早就知道了后面的市场演变,不会动摇信心。

否则要换别人,非得急死不可,弄不好就销价处理了。

最后还得再说一句,滑雪服和西装的销量是最少的。每天整个市场也就能出去四五套而已。

但这可不是因为市场不认可,大家不喜欢。

“滑雪衫”这种东西,顾名思义是滑雪时穿的专用服装。

它和“登山服”一样,是当年唯一用光滑的化纤面料和晴纶棉做成的服装,有防水的效果。

所以较之传统用棉花做成的棉袄或棉猴儿,滑雪衫尽管有着“面包服”的外号,看上去鼓鼓囊囊的,实际却很轻巧。

外观上显得非常时髦,也很高科技,相当能唤起年轻人的激情。

事实上,这种服装就是我国初代羽绒服的雏形。

但就是价格太贵了,一件衣服成本二十多元,市场上叫卖就得四五十,是绝对的“贵族服装”。

另外,也又不少人总觉得薄的东西不保暖,生怕花了冤枉钱,那么左右权衡了一下,好多人也就没有了购买的勇气。

而西装这东西因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影响,平民老百姓对这种代表西方的服装早已心生向往。

人们心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怕落个“资产阶级臭习气”或是“业余华侨”外号的顾虑,倒是挺期待自己穿上能有几分高仓健的风采。

但也是实在消费不起,一套成衣市场售价也得四十块,实在是够让人肉疼的。

而且再一考虑穿西装,还得买衬衣,又不会打领带,那心里的这份向往也就逐渐退却了。

总之,这两种服装都有点看起来很美,却不太实用的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再怎么样,这些各类的新颖服装也有效的拉动了整个服装夜市的人气。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六章 序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