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大明军工帝国>第九卷 第一章 东瀛也有农民起义

大明崇正时期东瀛刚从混乱的战国时代进入江户时代,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三河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击败宿敌丰臣氏,在江户建立了德川幕府,东瀛自此进入暂时的和平。

崇正七年(公元1634年)统治东瀛的已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此时的东瀛并不太平,德川幕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天主教进行残酷镇压,多次下令“禁教”,九州岛上的天主教徒不堪幕府的残暴统治,已隐隐有造反的趋势。

这个消息竟然无意中传到了朱慈炅的耳朵里,原来,南洋水师在击败海盗刘香部后,对俘虏进行了突击审讯,逼他们交代了海盗的老巢所在,就在琉球的几个荒岛上,当时由于急着去消灭荷兰海军东方第二舰队,朱慈炅并没有令人立刻去清剿海盗的老巢,待大明水师联合舰队大胜而归后,朱慈炅立即派出南洋水师前往清剿。

南洋水师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将海盗的老巢清剿的一干二净,不但缴获了大量财物,还将海盗奴役的一些平民和海商救了出来。这些海商就是荷兰人让海盗刘香劫掠的前往东瀛做生意的大明商贩。

现在荷兰人都被打跑了,海盗刘香部也被消灭了,大明自然是要将东瀛的对外贸易全部垄断了,这些商贩正科用来做垄断东瀛贸易的先锋,所以朱慈炅不但下旨将他们被海盗劫去的财物和货船全部交还给他们,还亲切的接见其中的大海商代表,跟他们了解一下他们东瀛现在的情况。

这些海商中间有个叫张泰介的,道出了一段秘辛,这段时间东瀛九洲岛上的农民正准备起义呢,他们的首领天草四郎正好跟张泰介相熟,还因为缺乏武器而找过他,想请他想办法去贩点大明军队淘汰下来的废旧武器。但是,张泰介还没有找到废旧武器的货源就被海盗给劫了,这事情也就这么给耽误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东瀛可是个大祸害,要不是荷兰人好死不死霸着宝岛东番,朱慈炅的第一个目标就会是东瀛,现在荷兰人已经被打败了,自然是要考虑东瀛的问题了。

东瀛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并不弱,大明万历年间,东瀛的丰臣秀吉还想过要一统东南亚呢,要不是他在远征朝鲜的时候突然挂了,万历朝鲜战争的结局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要知道丰臣秀吉还只是东瀛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名而已,他只是大致上统一了东瀛,都能组织二十万大军远征朝鲜,现在东瀛当权的德川幕府可比他丰臣氏强多了,爆个四五十万大军出来守卫东瀛也不是不可能的。

大明虽然是新晋列强,朱慈炅却已经开始学习用列强的思维去想问题,列强从来就不会对一个正在强盛时期的封建王朝硬来,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削弱这个封建王朝,等他们虚弱不堪时再下手,像满清,像莫卧儿帝国都是这样的。满清还算运气好,被鸦片折磨的奄奄一息之后还没被列强殖民,莫卧儿帝国直接就被列强给瓜分了!

如果用列强的思维来考虑,这个时候自然不能跟东瀛来硬的,要是硬来,大明就算最后胜利了也会损失惨重。大明可刚跟海上霸主荷兰撕破脸,如果因为远征东瀛而损失惨重,荷兰绝对会趁机报复,到时候大明就危险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病要他命,他没病也要给他整点病出来,现在这个农民起义正是让他得绝症的最佳机会。

朱慈炅知道,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东瀛的这次农民起义肯定闹不出太大的动静,如果能闹到李自成和张献忠那种程度,那么这个德川幕府肯定逃不过荷兰人的魔爪,但历史上荷兰人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入侵东瀛,这就从侧面证明,这次农民起义肯定没有让德川幕府病入膏肓。

这怎么行呢,他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既然知道了,自然不能让这次农民起义按正常情况发展下去,必须给他整成绝症!

得到消息后,朱慈炅立刻让水师派出最快的帆桨船,用最快的速度送张泰介去九州岛联系那个什么天草四郎,并让许天琦带着锦衣卫密探扮成商人随行保护,尽快搞清楚这次农民起义的规模,到底有多少人会参加,他们又急需些什么武器。

东番离九州岛并不远,他们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赶到了九州岛,不过他们来的有点迟,此时天草四郎已经岛原藩和唐津藩起义了,并且已经占领了岛原半岛南部和天草的大部分地区。

不过还好,他们来的也不算太晚,德川幕府此时还没做出反应,镇压起义的大军还没有踪影。天草四郎已经聚集了将近四万人,不过有一半是老弱妇幼,真正有战斗力的不到两万,而且他们极度缺乏武器,只有少量的刀箭,很多人都只能背着锄头和菜刀上阵!

张泰介连忙联系上天草四郎,告诉他自己可以弄到很多武器,让他一定要挺住,等他把武器送过来再发动。

紧接着,张泰介匆匆赶回东番,将一切禀明朱慈炅,等待朱慈炅的安排。

朱慈炅大概估算了一下,要挡住德川幕府的反扑最少要三万把以上的燧发枪,而且还要有最少三百门火炮,不过燧发枪太多了也不好,容易让德川幕府察觉是大明在背后支持,他干脆将缴获的四五万把荷兰人的火绳枪和海盗的鸟铳全收集起来,又从荷兰人的火炮里面挑了三百门最轻的加农炮,让南洋水师扮成海盗护送过去,并从南洋水师里面找了上百名精通倭语的“志愿者


状态提示:第九卷 第一章 东瀛也有农民起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