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友海其实是有些看不懂的,他有些不明白,对火箭了解甚少的这个基地,哪里来的这么大的信心去造这么大的一个火箭,还是可回收的,特别是他一开始看到陶明弄出来的狗屁不是的发动机,心都凉了半截了,设计的太粗制滥造了。
可是听说这个烂货用到的材料全部能耐受八千度以上的高温时,他有些震惊了,这tmd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啊,然后他就让陶明给他演示了一遍加工过程,看完之后的梁友海沉默了半天,冷冰冰的问了一句:“你哪里来的这些黑科技?”
陶明说是他自己研究的,梁友海说自己不信......
这个项目在梁友海团队的加入后,所有的一切都进行的很快,他对于发动机上的所有部位都相当的敏感,以前所有的火箭都是保守的设计,因为你设计的出来,但可能没有合适的材料能造出来。
但是在了解到陶明恐怖的材料研发能力后,他们团队立马进入了兴奋期,所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将初步的那个方案是改的面目全非,内部的配件是一换再换,甚至最终的降落方式都改为了滑翔降落。
是的,梁友海为这个火箭装上了两对翅膀和轮子,当升空时它们是蜷缩在火箭内部的,降落时侧面护罩打开,两对机翼弹出,然后进行可控的滑翔飞行,降落时反冲发动机减速,机翼上的地面扰流板张开,和飞机降落的姿势差不多。
这要求陶明针对性的要研究出上百种新材料,他上一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所以陶明快疯了,不得不抽调了一百名学院来帮忙。
九月初的时候进行了一次招标,姿态控制系统、内部检测系统以及监视系统交给了位于xi安的航科六所,他们是目前国内技术水平最强的一个研究所,有能力设计出高性能的返回控制系统,后期的载荷入轨调姿也提前交给了他们。
火箭用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在九月中旬研发出来了,它的直径六米多,十马赫的速度下理论推力能达到恐怖的一千五百多吨,梁友海说这是通过了计算机仿真设计出来的,在23马赫下飞行绝对没问题,不过就需要携带一些催化剂。
十月初陶明和梁友海带着这个大家伙,又到bj吹了一次风洞,表现很优秀,运行24小时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十一马赫的风速下推理是一千四百吨,和理论值相差不大,而再高速度的测试,就需要安装在火箭上进行了。
11月底,一级火箭总装完成,在向宇航局上报了实验计划被批准后,又向联合国上报了飞行计划,也没有问题。
2022年12月21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集团发射中心,所有人都在紧张的忙碌着,今天是远征一号试飞的日子,由于这个火箭是集团自主设计的,不属于长征系列,所以上报航天局后被命名为“远征系列火箭”。
火箭发射是很危险的活动,所以经过慎重考虑后,当时集团的发射中心建设在了塔里木盆地西部,从这里发射的火箭运行轨迹可以向着东南方向,保证在云南上空就能第一次分离,而一路上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带,万一发生不可控的事情,有很多地方可以作为紧急降落点,抛弃的整流罩可以设计在山区。
上午11点,远征一号一级火箭被运送到了两百米高的发射塔旁,火箭的尾喷管是不能与地面接触的,所以远征一号是由一个巨大无比的爆炸螺栓与发射底座相连,起到固定作用。
只见这个它有将近一百二十米高,直径二十米,在最下部主体结构上,竖立着四个十五米高的助推器和四个尾翼,而在助推器的上方,还有四个大大的鼓包,由于空气动力学,只能将四个冲压发动机先封闭在这个整流罩里,当飞行速度达到三马赫时,再和助推器一起分离,冲压发动机点火。
下午1点,开始加注燃料,远征一号需要使用三种燃料液氧、液氢和液态甲烷,这次没有选择固态储氢的方式,因为梁友海分析后说固态储氢由于多加了一道程序,会导致故障率提升,而且液态氢完全能满足300秒之内的发射需要,根本么必要使用更重的固态储氢。
下午5点,所有燃料注入完毕,由于这次只是实验,不用添加太多的燃料,所以速度很快。
下午7点50,陶明看了看时间,就对着话筒喊道:“10分钟准备!”
大厅里的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
“5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的倒计时慢慢地变小,陶明开始报倒计时:“10..9..8..7..6..5..4..3..2..1”
“点火!”
指令下达后,远征一号的12个发动机同时打开了启动门,推进剂进入到了涡轮泵内,火药启动器产生了高压燃气驱动涡轮泵快速的旋转,对氢气和氧气开始增压,并产生了火焰,涡轮泵高速、长时间的转动后,主阀门打开,高压的氢气和氧气进入到了燃烧室,尾喷管在几秒后pēn_shè出了炙热的火焰产生了推力,当推力开始大于远征一号的重量时,爆炸螺栓爆开,远征一号正式地向上飞行.........
火箭起飞时刚开始克服重力产生加速度,所以会发觉它很慢,陶明计算了一下,2.3秒之后远征一号才正式的离开发射塔,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飞向天空。
十秒之后,它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一百米每秒。
十五秒,开始程序转弯,远征一号每个发动机的伺服机构,接受处理器的综合导引信号和姿态控制信号后开始摆动发动机